习近平会见摩洛哥王储哈桑

23件刘开渠雕塑作品无偿捐赠中国国家画院 含8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始雕塑稿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中巴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南方报业与武汉大学签署人才合作协议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葡萄牙语版)在巴西主流媒体播出

时政画说丨从大河到大洋

年画“进化史”:现代社会它如何更“时尚”?

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年画的起源,主要跟门神画有关系,这就要追溯到汉代了:当时的年画,还是直接画在门上的。”近日,民俗学专家萧放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说到。

  前不久,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内容在北京公布:围绕14项年画制作技艺,通过论坛对话、主题展览等活动,促进以年画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生活。

  这一系列活动很快引起关注,“年画”这个已经稍显模糊的字眼,也重新回到许多人的脑海之中。

  年画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在汉代已经出现,是中国古老民间艺术之一。顾名思义,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寄托了人们对新年喜庆吉祥的美好祈盼。

  早期,年画的主题基本都与驱凶避邪有关,随着年节风俗的演进,它逐渐成为一种与民间习俗变化相适应的“装饰艺术”。

  年画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由于它的发源和“门神画”有关,所以,年画的内容也多是面色凛然的“门神”,还有桃符、金鸡等元素。《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

  到了宋代,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年画更多代表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也逐渐有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年画也一度流行过。尤其在乡村,春节贴年画是很普遍的,浓墨重彩的构图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喜庆气氛。

  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现在过年,家家户户的大门、窗户已很少看到年画的影子。在著名美术史论家薄松年看来,这跟节日观念的淡化、社会机制的转型等原因有关。

  “农历新年是一个重要的节庆,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年画,就是春节的‘报春花’。”薄松年说,“为什么我们的节日文化就这样淡化下去?这值得我们思考,也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使年画重归春节、重归新年”。

  对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年轻人的“吐槽”,他们之所以对年画不太感兴趣,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画内容陈旧,不够新颖,“过年的时候,如果不是有人特意提醒我去看,很难会注意它”。

  如何让年画带上“时尚感”?薄松年认为,社会观念在变,审美情趣也在变,对年画艺术来说,必须在内容、形式上有创新,“传统的东西有一些不错,可以古为今用,但不能全部古为今用”。

  “在年画的发展过程中,它一直是创新的,清代年画和宋代年画不一样,清代早期年画和清代晚期年画又不一样。”薄松年亦表示,年画艺术继续发展,还要建立新的作者队伍,更不能闭门造车,它是一种群众的艺术,作者要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大家的兴趣所在。

  在对“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的介绍中,确实也有这样的句子:要进一步促进包括设计师、美术师,和各大电商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与非遗传承人有效合作,推动传统工艺的发展。”

  “如此一来,通过种种举措吸引大家买年画、贴年画,这才是年画真正重回春节。”薄松年说道。

  萧放则表示,年画本来是年节消费品,要重回人们的生活,需要跟春节结合。一是要营造“贴年画”的文化氛围,令“过年贴年画”成为一种时尚;二是在创作中,要赋予年画新的题材、新的表现力,“‘年画重回春节’也许没那么容易,但我们可以努力”。

上一篇:吃饺子、酿黄酒……立冬时节习俗有哪些?
下一篇:“晒秋”——六百年历史古村独特一景观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