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见摩洛哥王储哈桑

23件刘开渠雕塑作品无偿捐赠中国国家画院 含8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始雕塑稿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中巴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南方报业与武汉大学签署人才合作协议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葡萄牙语版)在巴西主流媒体播出

时政画说丨从大河到大洋

甘肅簡牘博物館 助港生「牘」懂絲路文明

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左圖:不同尺寸、保存完好的簡牘吸引了學子的目光。右圖:隴港兩地傳媒學子仔細觀看甘肅簡牘博物館內陳列的文物。\實習記者倪思藝攝

文物靜默,漢字有聲。作為簡牘大省,甘肅境內出土了6萬餘枚簡牘,記錄了古時政治、經濟到社會民生的歷史面貌。7月20日下午,參加「2024范長江行動甘肅行」的隴港傳媒學子打卡甘肅簡牘博物館。「褲子破了一個大洞,遇到困難時也向朋友求助一條褲子,古人與我們彷彿有共同的煩憂。」香港學子感嘆,簡牘之上的文字,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讓參觀者感到歷史其實並不遠,距離如此之近。\大公報實習記者 高榕曼、蔡喬恩、羅倩昕蘭州報道

走進甘肅簡牘博物館,碩大的寫滿大大小小古字體的簡牘牆呈現在觀眾面前。根據長寬尺寸,簡牘分為不同類別:長條形較窄的稱簡,長方形較寬的稱牘,多棱形的叫觚,還有兩行、封檢、削衣等。從材質來說,南方多竹質簡牘,北方多木質簡牘。置身於展覽大廳,四周堆滿簡牘,鼻尖是淡淡的竹墨香氣,彷彿置身於古時書院之中。

簡牘生動內容 填補史籍「盲區」
在2023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千餘枚見證漢代絲綢之路繁盛的珍貴簡牘首次集中亮相,其中絕大部分為考古發現後首次展出,包括國寶級文物《四時月令詔條》牆壁題記、居延里程簡、康居王使者冊等。

從殷商到晉代近兩千年時間裏,簡牘是古人在紙張發明或流行前用於書寫文字的載體。甘肅簡牘博物館講解員介紹,甘肅境內出土了6萬餘枚簡牘,記錄了古時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民生的歷史面貌。今次隴港學子打卡的甘肅簡牘博物館,其館藏文物以簡牘為主,有天水放馬灘秦簡、居延新簡、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懸泉漢簡及魏晉簡牘等共計近4萬枚,以及與簡牘相伴出土的紙張、紡織品、木器、漆器、鐵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約1萬餘件。

書寫在漢簡上的生動內容,填補了許多史籍記載「盲區」,再現了漢代邊塞防禦體系和絲綢之路繁盛景象。一條條細細的簡牘上,每一個字的書寫都凝聚着古人的心血,每個字都有故事。

烽火家書 千年親情引共鳴
在聽講解的過程中,有一封來自肩水金關的家書讓隴港學子為之動容。原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大約表示:與家中兄弟一別多年,遠離家鄉到邊塞服役,已多年未能與兄弟相見,現在身染重病,不知何時能相見。「死生恐不相見」,字字淒涼,令人動容。有香港學子感嘆,想像一下,在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戰亂年代,這封來自邊塞的家書飽含了將士對家人的多少思念。

隴港學子還發現,在出土於酒泉市的的費冊木簡中,發現原來古人也有AA制。「粱米八斗,直百六十」、「即(稷)米三石,直四百五十」,這是某年朝廷派遣到邊塞勞動的使團途徑肩水金關的飲食費用記錄,包括米、羊、酒、鹽等的數量及價錢。簡牘之上的文字,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讓參觀者感到歷史其實並不遠,距離如此之近。

簡牘作為古人記錄豐富情感的載體,同時也凝聚了大量的科技智慧。從放馬灘秦簡《日書》、漢代《太歲木簡》、清華楚簡《筮占》圖,儘管受限於觀測條件和技術手段,古代天文學家仍憑藉肉眼和簡單儀器,將浩瀚星空的微妙變化與占卜蔔的記錄定格於竹簡之上,其內容豐富,甚至涵蓋了日食、月食、行星運動等多種天文現象,以及曆法制定、占卜依據所需的關鍵數據,為後世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非遺文化/一刀一刻皆匠心 小葫蘆雕出大世界

  圖:阮氏微雕葫蘆第三代傳人阮琳(後排右一)講述刻葫蘆的知識。\大公報實習記者黃璟瑜攝

「沒想到微雕葫蘆在香港那麼受歡迎,展示結束後,熱情的香港市民紛紛上台與我們合影。」7月20日下午,隴港學子來到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參觀交流。回憶起10多年前赴港參加「根與魂」非遺文化主題展覽時的盛況,阮氏微雕葫蘆第三代傳人、蘭州刻葫蘆省級非遺傳承人阮琳依然難掩激動。

源起魏晉 盛於明清
「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雲雲萬里身。」葫蘆者,福祿也。古往今來,葫蘆常常作為護身符、平安福,稱作「吉祥葫蘆」。蘭州刻葫蘆的歷史起源於魏晉時期。彼時,綿延的古絲綢之路上,葫蘆常被商隊用作盛裝酒水的用具,掛在身上或駱駝上。後來為了將葫蘆裝飾得更加好看,古人開始在葫蘆上作畫。明清時期,刻繪一體的葫蘆雕刻技藝逐漸成為能工巧匠謀生的一門手藝。

「以針刀為筆,在葫蘆上雕畫出大千世界。」阮琳告訴記者,蘭州刻葫蘆2006年被納入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雕刻葫蘆作為蘭州的文化標籤,非遺傳承人幾十年如一日,把枯燥當樂趣,以重複當生活。心無旁騖,借葫蘆穿梭於時空之間。一刀一刻,皆匠心。

多年來,阮氏在微雕葫蘆傳承基礎上大膽創新,製作茶葉罐等文創產品,增加其實用價值,讓曾束之高閣的藝術品迅速「圈粉」。「我們並不致力於追求選擇完美、標致的葫蘆,一些『歪瓜裂棗』的葫蘆通過構思和創作也可為獨一無二的作品,更具特色。」阮琳舉例指出,如一些葫蘆上面的疤痕可以刻一些花和草藥來遮擋,再如疙瘩娃娃、雞蛋葫蘆等,讓它們瞬間實現「華麗轉身」。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與『魂』,也是香港和內地之間情愫交流的媒介。」在阮琳看來,蘭州刻葫蘆扎根於隴原,根植於生活,「非遺」不只代表歷史,更應適應未來。「我希望通過創作,讓蘭州刻葫蘆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希望能繼續得到香港朋友們的喜愛。」\實習記者王崢丁

學習歷史/八路軍辦事處舊址 銘記先輩精神

  圖:八路軍蘭州辦事處中展出謝覺哉抗戰時期居住的房間。\大公報實習記者黃璟瑜攝

狹窄的房間,破舊的木板床,兩張紅色老式棉被……在八路軍蘭州辦事處舊址,「長征四老」之一的謝覺哉與夫人王定國在抗日戰爭時期曾居住的房間進入眼簾。「2024年范長江行動甘肅行」啟幕後,隴港學子首站進入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簡稱「蘭州八辦」)參觀,看到謝覺哉等革命先輩吃苦耐勞、朝乾夕惕的事跡後,有學子感嘆:「永遠把國家、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正是我們新時代青年所需銘記的地方。」

「當年謝覺哉經常在床上那張炕桌上吃飯、寫作,大量的《謝覺哉日記》就是在此創作。這張小小的炕桌,撐托起了謝覺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闊理想。」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館長袁志學指着當年的文物介紹。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全民族抗戰而進行後方發動的一個重要基地。據袁志學介紹,辦事處1937年5月設立,1943年11月撤回延安,共歷時六年。其間,在中共黨代表謝覺哉、彭加倫、伍修權等領導下,營救被俘流落的紅軍西路軍將士,加強同蘇聯外交代表處和軍事代表處的聯繫,並接待中共往返蘇聯人員、轉運抗戰物資、輸送進步青年到延安。

在全民抗戰行動圓滿結束後,周恩來將蘭州八辦親切地譽為:「革命的接待站,戰鬥的指揮所」。\實習記者黃璟瑜

學子手記/夜遊黃河映光輝 隴港學子心連心

  圖:在黃河遊船上,隴港學子一起拍合照留念。\實習記者朱奕臣攝

美食、音樂、快艇、遊船……夏夜的蘭州金城關,遊人如織。黃河岸邊,燈光映襯下,山、塔、橋、樓相得益彰,水面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黃河,一路奔騰而下,劈開高山、穿過峽谷,到達蘭州。據介紹,蘭州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軍事要塞和商貿重鎮,取「金城湯池」之意,又名「金城」。

「作為全國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蘭州既有西北雄渾之景,又有江南秀麗風光。」「黃河風情線」景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夜遊黃河」是蘭州水運集團基於蘭州獨有的地理、文化特色,打造的一張蘭州交通旅遊名片。遊客可以任選一種水上遊覽運輸工具暢遊黃河,途經百年中山橋、白塔山、黃河索道、龍源、黃河母親等著名景點,不僅能感受到「母親河」的溫柔和力量,領略到金城夏日的清涼和愜意,更能體會到「黃河之濱也很美」的魅力。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伴隨着黃河的陣陣濤聲,一首激昂高亢的《保衛黃河》,吸引了黃河兩岸眾多遊客的目光。「在黃河之上唱響《保衛黃河》,真是讓人心潮澎湃。」7月20日,參加「2024范長江行動甘肅行」的隴港學子乘船夜遊黃河,一首特別的歌曲,不僅連接起過去和未來,也將兩地學子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實習記者倪思藝
 
上一篇:海外华文媒体探寻平遥武庙 解密晋商“信义之道”
下一篇:港生上隴原 探尋多彩甘肅建設新成就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