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会友,文明互鉴 第三届传统体育国际交流大赛在江阴开幕

战友|刘蜀永:港九大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重要贡献

大熊貓「久久」「友友」抵穗  「國寶迎全運」即將登場

谁把落日揉成丹?换得卧佛守千年

名家雲集!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正式啟幕

不设藩篱,千灯互照不同文化平等在金熊猫光影相遇

「飛虎」雄鷹:兩位飛虎隊百歲老兵回憶中美兄弟情|戰友③

发布时间:   来源: 今日香港地

       「他們說普通話,而我們講廣東話,但我們相處得非常融洽,我十分榮幸能成為其中的一員。」9月3日,當看到一批又一批中國國產先進軍機飛越天安門上空時,遠在萬里重洋之外美國家中的黎玉榮(Wing Yoke Lai)眼眶濕潤了,久久不能自已。
 
       黎玉榮今年100歲,作為飛虎隊的美籍華裔隊員,至今仍深深記得那段中美兩國人民同仇敵愾,經受血與火考驗的日子。
 
       1941年至1945年,美軍航空兵先後以志願航空隊、駐華航空特遣隊、第14航空隊、中美空軍混合聯隊等形式參加了中國抗日戰爭。這些不同階段的美軍航空兵組織被統稱為「飛虎隊」,在飛虎隊序列中服役的華裔隊員總數超過1600人。
 
       其間,飛虎隊共擊落日機2600余架,擊沉擊傷艦船44艘,殲敵6萬余人,成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重要空中力量。他們還開闢出被稱為「駝峰航線」的空中生命線,一度成為戰時中國與外界保持聯繫的唯一有效國際通道。
 
       「我十分幸運現在還活著」,黎玉榮說,「飛虎隊不僅在中國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場傷留下一段傳奇故事,也因此讓中美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陳納德持密信在美軍事基地招募「隊員」
 
       距美國路易斯安納州門羅市不遠處的地方,一幢乍看並不起眼的建築便是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是全美唯一以「陳納德」冠名的博物館。博物館所在地是1942年建立的塞爾曼航空學校舊址。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最大的航空學校,曾培訓了約1.5萬名飛行員。
 
       博物館門口處矗立著「飛虎隊」創建人陳納德將軍的高大雕像,雕像背後的紅色磚牆上以中英兩種文字記述著陳納德將軍與中國的不解之緣。「陳納德將軍是個傳奇,要講述飛虎隊的歷史,就要從他開始。」館長、陳納德將軍外孫女嘉蘭惠(Nell Calloway)娓娓道來。
 
       1937年,陳納德作為美國空軍退役軍官來到中國,為中國抗日誌願服務。抗戰時期,為了逼迫國民政府投降,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6年10個月的大轟炸。這期間,陳納德目睹了「房屋毀於烈焰,死傷塞途」的慘象,心中非常激憤。「尤其是空軍實力的懸殊,使日軍完全掌握制空權,於是,中國政府有了組建外籍空軍兵團的想法。」嘉蘭惠說。
 
       1940年8月,陳納德受中國政府委派返回美國,在各方努力下,最終獲得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授權允許中國購買100架P-40戰鷹飛機。「此外,陳納德還獲得一封密信,授權他進入軍事基地招募人員,與飛行員和後勤人員簽訂合同,來華參戰。」嘉蘭惠說,陳納德最終招募了約100名飛行員和200名後勤人員。
 
       「當時,陳納德就意識到這支到中國參戰的隊伍,必須有熟悉當地情況及語言的華人協助。」台山市博物館文博館員葉玉芳講述,於是他通過中央飛機製造公司(CAMCO)這一掩護機構,在全美主要唐人街招募華裔青年。
 
       1941年初,一份刊登在舊金山中文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吸引了眾多華裔青年的關注,承諾提供航空領域的職業生涯,最終目的是前往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
 
       據介紹,當時全美共有25名華裔青年響應號召,經過嚴格選拔,13人進入培訓,最終9人成功通過考核,成為第一批加入美國志願航空隊(AVG)的華裔成員。他們不僅被培訓為機械師,也為其他美國志願隊員擔任翻譯。
 
       1941年8月,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正式成立。
 
       「飛虎隊早期隊員以志願者身份,跨越重洋、馳援中國軍民。」嘉蘭惠也證實,首批華裔志願者成為飛虎隊中不可或缺的技術與溝通橋梁,也是二戰期間美籍華裔回國效力的最早代表。
 
       1600華裔隊員中以廣東台山籍居多
 
       1941年12月20日,飛虎隊抵達中國不久,便迎來了滇緬戰場上的首次空戰。日軍10架轟炸機撲向昆明,飛虎隊緊急出動P-40戰機迎敵。這些戰機機頭繪有鯊魚嘴,凌厲而醒目。最終,飛虎隊以零損失擊落9架敵機。這是日軍空襲昆明以來,第一次遭受如此慘敗。
 
       「這場戰鬥一鳴驚人。」嘉蘭惠說,當地的老百姓將戰機機頭的「鯊魚嘴」誤認為老虎的,便稱這些戰機為「會飛的老虎」。陳納德和飛行員們都很喜歡這個名字,於是「飛虎隊(Flying Tigers)」的稱謂就漸漸流傳開來。
 
       1942年7月,美國陸軍部把志願隊改編為美國駐中國特遣航空隊(亦被稱為「第10航空隊第23戰鬥機大隊」);隨後,擴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志願援華」轉為正規軍事行動,越來越多美國人加入「飛虎隊」,對華人隊員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1942年,陳納德和駐華最高長官史迪威請求美國戰爭部組建一支能說中英文的華裔隊伍,支援中緬印戰區的作戰行動。「當時,台山籍華僑余新賢已帶領一支24人的技術員隊伍受雇於美國部隊。」葉玉芳說,於是美軍把他們整編轉入飛虎隊,余新賢被授予司令少尉軍銜。
 
       奔赴中國前,為動員更多抗日力量,余新賢在美國學校、中華公所等地奔走呼號,招募華人青年回中國抗擊日寇。
 
       「他的號召得到了熱烈響應,一批又一批華人青年積極應徵。最終,約1600人加入第14航空隊和第987特別通訊連,其中尤以廣東台山籍華人居多。」葉玉芳說,受余新賢感召,他的3名堂弟余新振、余新倫、余新偉也加入了飛虎隊,成就「一門四飛虎」的佳話。
 
       據瞭解,這批華人士兵承擔飛機維修、通訊、運輸及軍械管理、戰場翻譯甚至飛行任務,使飛虎隊不僅有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還得以頻繁強攻日軍的補給線。
 
       黎玉榮就是其中之一。他於1943年6月高中畢業後加入第14航空隊第555航空勤務中隊。「我十分幸運能與幾位美籍華人同仁一起,手把手教中國軍隊如何維修和組裝飛機,主要是P-40戰機,偶爾也有C-47運輸機等。」雖已是期頤之年,但黎玉榮的思路依然十分清晰,「我們儘管語言不通,他們說普通話,我們可以說廣東話,但我們示範操作,他們邊看邊學,相處得非常融洽。」
 
       「駝峰」線上每次飛行都當作最後一次
 
       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切斷了中國最後一條對外聯繫的國際通道。飛虎隊員們冒險開闢了新的航線——駝峰航線,護航國際物資經此險要航線輸華,成為中國唯一的物資生命線。
 
       「這條航線穿越喜馬拉雅山,天氣多變,地形險峻複雜,飛行難度極大,再加上不時有日軍飛機攔截,是當時世界上飛行難度最大、犧牲最慘重的航線之一。」現年105歲的飛虎隊老兵、美國陸軍航空隊上尉哈里·莫耶(Harry Moyer)回憶道,有統計說,平均每兩天,就會有一架飛機損失,失事的飛機甚至形成了一道「鋁谷」,駝峰航線也被稱為「死亡航線」。
 
       「在那些執行駝峰航運任務的運輸機中,有不少飛機被擊落,人員傷亡慘重,有時有些運輸機被打得只剩下一隻發動機在工作,或是機翼被打掉了一半。」台山籍飛虎隊員黎榮福(Joseph Li)隸屬於第14航空隊第3戰鬥物資航空中隊,曾作為報務員飛越駝峰航線多達38次。由於物資短缺,運輸機上沒有配備槍支和降落傘,黎榮福把每次飛行都當作最後一次。「有任務被派出去的時候,大家會數飛機,回來後再數一遍,如果少了一架,心就會揪起來。」
 
       「其實我不太願意說這條航線。」黎玉榮告訴South記者,每每提及總會勾起他對亡兄的痛。
 
       在美國舊金山聖瑪麗廣場上佇立的二戰美華人紀念碑上,黎玉榮哥哥Thomas Yoke Jow Lai的名字就在上面。
 
       「當時在貴陽,他的一位朋友需前往昆明取零件,但因故無法離開,便請我哥哥代為前往。我哥哥原以為只是一日往返的小事,就答應了。然而途中飛機或因墜毀或因遭攻擊,他最終……」再回首,黎玉榮禁不住哽咽,「我們至今不清楚具體發生了什麼,但他再也沒能回來。」
 
       資料顯示,1942年5月起,飛虎隊護航國際物資經此險要航線輸華。在這條需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的航線上,1000余名飛行員犧牲。至1945年9月,通過該航線向中國運輸戰略物資超80萬噸。
 
       「很多像華裔飛行員和後勤人員在這條航線上犧牲,具體人數至今難以統計。」嘉蘭惠沉重地說,「共有1340名機組人員犧牲,另有1171名飛行員生還。但至今沒有確切數據記錄有多少美籍華裔與美國人和中國人一同犧牲在這裡。」
 
       「血符」見證生死之交
 
       在飛虎隊飛行員羅伯特·斯科特在日記中曾寫道:「每次起飛都可能再也見不到日落,但看著地面上中國百姓的歡呼,你會覺得這一切值得。」
 
       飛虎隊不計代價的駝峰飛行,為支援中國軍民抗擊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中國人民也盡己所能支持飛虎隊。幾十萬中國老百姓不顧日軍轟炸,用原始的工具為飛虎隊修建機場、跑道。日軍一將其炸毀,他們就連夜修復。當地村民更是冒著生命危險,營救被擊落或迫降的美軍飛行員。
 
       據介紹,為了保障跳傘墜落的飛虎隊員能及時得到救助,飛虎隊員身上常攜帶「血符(Blood Chit)」,一般縫在飛行服內襯或背後,上面寫著中文:「此人為來華助戰洋人(美國),軍民一體救護」。這對許多不諳英語的中國百姓來說,這面「血符」是識別友軍、施以援手的憑證。
 
       「我聽過很多飛機墜毀的故事,如果飛行員被迫跳傘,勇敢的村民會將他們救下。」哈里·莫耶說,比如白天村民將飛行員藏起來,到了晚上再把他從一個村莊轉移到另一個村莊,直至飛行員能與隊伍會合。「儘管村民們知道,如果被日軍發現自己在幫助美國人,他們將遭到殘忍的折磨。」
 
       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主席傑弗里·格林(Jeffrey Greene)也動情地描述了中國百姓當時面臨的抉擇:「如果我救了這個人,被日本人發現了,我就沒命了,我的孩子也活不成,我的妻子也難逃一死,我們整個村子都會遭殃……要知道,這是一個多麼艱難的抉擇,而這正是中國百姓一種非凡的勇氣。」
 
       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200多名遇險飛虎隊員獲中國民眾救助,許多人為此獻出生命。
 
       這樣的「生死之交」,在華裔飛虎隊員和當地百姓之間更是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
 
       黎玉榮就珍藏著一枚由翡翠原石鑲嵌而成的戒指,這源自他在緬甸公路上的一段經歷。他曾遇到一位抱著孩子的飢餓婦人,他把身上所有的口糧都給了她。婦人感激之下,扔給他一塊白色石頭。「我當時也不知道是什麼,後來帶回美國後才知那是一塊翡翠原石。」他說,後來他把這塊「石頭」鑲成戒指,看著它隨歲月流逝而漸顯溫潤綠色。
 
       「它就像‘魔法石’,每當我看著它,我就想起那位婦人,想起那個孩子。而這一切都讓我體會到當年在中國,在那個世界里百姓所遭遇的苦難遭遇。」黎玉榮動情地說,在他看來,這份來自同胞的饋贈,正是中美人民情誼跨越戰火的象徵。
 
       飛虎隊精神是中美兩國人民重要的共同遺產
 
       在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內,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定格了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當年,這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遠渡重洋、捨生忘死,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正義與和平。
 
       「對華裔成員而言,這更是一段尋根與報效的歷程。」嘉蘭惠說,歷史至關重要,若不瞭解歷史,就如同患上了失憶症,不知從何而來,因而也不知該去往何方。
 
       史料顯示,助戰期間,飛虎隊摧毀日機約2600架,消滅日軍66700人,2000多名飛虎隊員犧牲。
 
       隨著時光流轉,如今仍健在的飛虎隊老兵已越來越少,但這段跨越國界、生死與共的戰友情從未褪色。許多老兵重返中國,重溫中美兩國曾聯合抗日,並肩作戰的戰鬥情誼。
 
       「也許很多中國人多多少少都瞭解一點飛虎隊,但在美國,飛虎隊並非家喻戶曉,讓更多美國人瞭解飛虎隊的故事,這也是基金會的目標。」傑弗里·格林說,飛虎隊精神是合作和友誼的象徵,是兩國人民重要的共同遺產,尤其在年輕一代中更應該繼續傳承和發揚。
 
       在哈里·莫耶看來,飛虎隊不僅是一支戰鬥隊伍,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它代表了勇氣、犧牲和國際合作的力量。「它讓世界上的人們明白,(正義的力量合作起來)就可以不必受外部強權政府的壓迫,(戰爭的勝利)為世界人民消除了那種壓迫。」
 
       飛虎隊華裔戰士後裔克里福德·雷·隆(Clifford Ray Long)也指出,「可以說,飛虎隊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起到關鍵作用,因為他們牽制了大量日軍兵力,使他們無法被調往其他戰場。」
 
       「中國在同盟國的勝利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將會截然不同。這一點值得被銘記。」傑弗里·格林說說,同時,美中有著這樣並肩作戰,共同面對逆境的歷史,這使即使世界風雲變幻,但我們有著能夠沉澱下來的珍貴情誼,這是永恆的友誼,是老一代飛虎隊留給我們和未來世代的珍貴遺產。
 
       「我最美好的願望是,飛虎隊的旗幟能夠高高飄揚,並被太平洋兩岸的人民所銘記,因為它是兩個偉大民族,無論在戰爭還是和平時期,都能能夠向共同目標邁進的象徵。」
 
       ——陳納德1949年著《戰士之道》
 
       「陳納德的這句話正是我們今天前行的注腳。」合上外祖父的書,嘉蘭惠動情地說,美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擱置分歧,取得勝利。「想想看,如果我們現在在和平時期,拋開分歧,共同努力,為我們的後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我們會取得怎樣的成就。」
 
       2023年9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主席格林和飛虎隊老兵莫耶、麥克馬倫(Mel McMullen)時強調:「新時期中美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需要新時期飛虎隊員的參與和支持,希望飛虎隊精神能夠在兩國人民之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文字:South記者郭澤東
 
       圖片(除署名外):South記者郭宏達區小鳴
 
       部分檔案資料來自中國廣東省台山市博物館、昆明市博物館、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美國飛虎隊研究院院長陳燦培博士、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江門五邑大學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筹赈报国”心一条:广东籍华侨以卖花义演等支援抗战者群像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