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侨报》讯 (记者 7月13日普洱澜沧报道):7月13日上午,2019海外华文媒体普洱采风团一行来到澜沧景迈山古茶林参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这是一项意义非凡的申遗活动。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积极参加此项活动 并纷纷签名支持助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简介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位于澜沧县惠民镇东南部,距普洱市区237公里,距澜沧县城70公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涉及惠民镇的景迈、芒景和芒云3个行政村15个寨子1564户6389人,1.8余万亩古茶林,有300万余株茶树(其中100年以上树龄的茶树有100万余株),年产干茶270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总面积为177平方公里(约26.5万亩),其中遗产区面积72平方公里(约10.8万亩),涉及芒埂、勐本、老酒房、景迈大寨、糯岗、翁哇、翁基、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等10个村寨1306户5303人;缓冲区面积105平方公里,涉及帮改、笼蚌、南座、那耐、芒云老寨等5个村寨258户1086人。申报提名要素为三片人地关系最显著、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好的古茶林约1.8余万亩(大平掌7500亩、芒景7900亩、糯岗3000亩)和9个传统村落。遗产区主要居住着布朗、傣、哈尼、佤4个世居民族,至今仍然保存着语言、风俗、节庆、祭祀等民族文化传统。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9.4℃,无霜期345天。
据研究考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上傣文记载,景迈古茶林的种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古茶林树态苍老,茶树上生长着“螃蟹脚”和多种寄生物,人为砍伐或干预茶树生长痕迹明显。从元代起,景迈山古茶林的茶叶销往中原地区及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虽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曾遭受过人为砍毁、火灾、霜冻等人为与自然破坏,毁了又种,在勤劳傣族、布朗族等先民的不懈努力下,现存活的1.8万亩古茶林,生态长势良好,依旧充满活力。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迄今发现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种植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突出普遍价值最高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是人类珍贵的文化景观遗产。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学者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景迈山古茶林作为文化景观遗产,传统村落与山林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森林植被和古树茶林相依共生、民族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相辅相成,是中国作为世界茶起源地、云南作为中国重要古茶树分布区的典型代表。作为茶文化景观这一遗产主题,是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唯一;而其作为延续千年古茶林,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台地茶园相比,也具有唯一性,是填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主题空缺的重要项目。同时,其遗产要素空间分布紧凑、申报范围涉及行政区范围较小,遗产价值及其要素真实性和完整性良好,已基本满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求,遗产地保护工作较易见到实施成效。
2012年9月,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同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名称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2013年5月,在第五届世界茶业大会上,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称号,标志着普洱作为世界茶源的地位得到了全球公认;同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景迈山古茶园。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茶叶生产规范化、产业化的发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源,保存完好的茶树基因,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植资源库存。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是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最重要的实物载体,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人文底蕴独一无二,是挖掘古茶文化的基因库和活化石,是澜沧乃至普洱市茶产业开发和茶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
普洱景迈古山茶林,对研究中国茶叶发展史、古代茶树农艺、茶叶与民族的关系、古代茶叶规模种植经营、古代茶叶贸易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我们呼吁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积极行动起来,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