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舒卷任天真——范存刚书画展”开幕

Vibrant Guangdong | Guangdong revitalizes dormant counties with investment and industry

“中山大学极地”号出征!执行国内首次冬季渤海冰区综合调查

#蛇年春节#【#广东一条街吃24小时都不重样#[馋嘴]】

花样跨年!元旦假期花城文旅新意多

屏屏闪耀中国红,为2025精彩开局!

下一站,培養大灣區諾獎得主

发布时间:   来源: 大公報 大公文匯
       兩會期間,記者打開手機,一鍵視頻,馬上與身處會場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實時互動、連線採訪。這就是互聯網時代。得益於光纖通訊技術的發明,跨越時間與空間不再是夢想。然而,「光纖之父」高錕這一偉大發明,在很長時間內都被認為「痴人說夢」,更因為物料應用的市場前景難測而導致企業不願意投入。高錕曾經的窘境,在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也許不再是難題。
       香港有明顯的國際化資源、人才優勢和基礎科研能力,大灣區內地城市有產業配套和市場應用推廣便利,隨着內地基礎科研工作的日漸加強,粵港合作有望實現教育和科技體制機制的突破,加快國際頂尖科研人才培養的步伐,下一站摘取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不是夢。

·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盧靜怡 報道

2022年11月,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閉幕。圖為參觀者體驗動感模擬器。(中通社)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最重要的標誌之一,但我國的諾貝爾科學獎獲獎情況表現極為尷尬。」在全國政協委員、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看來,中國諾獎獲獎情況與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總體國力極不匹配。畢竟,直到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本土科學家才首次實現諾貝爾科學獎零的突破。時至今日,即便加上華人科學家獲獎者,中國的排名也在世界20位之後。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如今,基礎研究的不足已成為中國建設科技強國、製造強國的主要短板和被「卡脖子」的原因之一,近年華為的遭遇讓不少人痛心。痛定思痛,過去五年中國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這讓王理宗倍感振奮。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

彌補科研短板 香港是捷徑
 
       近年國家大力加強基礎科研的投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內地現有2756所高校、53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67所國家工程實驗室、191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和34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數以百萬級的科研院所研發人員,但王理宗認為國家實驗室在全球有影響力的重大成果不多,且規模與發達國家的國家實驗室規模相距很大,後者一般為前者的幾十倍,影響了實驗室的運行效率和發展活力。
       彌補這些短板,香港是一個很好的「捷徑」,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明顯是最重要原因。王理宗解釋,香港本土大學已融入國際的大學教育體系中,頂級專家教授資源豐富,有不少諾獎得主團隊在香港從事科研工作。王理宗說,通過香港整合資源,加上灣區內地城市產業、科研等多方面配合,「攜手培養灣區的諾獎得主不是夢」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主席林至穎表示認同。林至穎認為香港有基礎科研人才儲備,還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在粵港攜手培養頂尖人才時,香港可以幫忙吸引資金流向新科技項目,從而促進科研工作者進一步探索研究。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主席林至穎。

一小時生活圈支持要素流動
 
       林至穎指出,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應用並讓人類的生活方式或者其他方面得到改變。高錕被稱為「光纖之父」,但從1966年高錕提出設想到2009年獲獎,中間跨越了43年時光,光纖已成為整個人類信息社會的基礎。林至穎認為,這種從科研成果到轉化落地,大灣區內地城市龐大的人口和市場恰好可以和香港進行互補,一些社交軟件和網購APP如今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已經證明了內地在科研成果應用推廣方面獨特的優勢。「有大量的基礎科研人才支撐,有資金支持研究,有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配套支持科研要素流動,有市場試用並進而完善推廣,大灣區分工合作進行科技創新,灣區人才摘取諾貝爾科學獎那一天也許並不遙遠。」

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台高精密的儀器在運行。(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代表委員談灣區人才培養及合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醫科大學教授、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高天明:
       •廣東制定2035和205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中長期發展頂層規劃,「補短板」方面可積極引進和對外合作,促進區域研究力量提升。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
       •作為國家對外交流的窗口,香港在走出去、引進來的教育行動中可扮演「超級紐帶」的角色,深度參與、共同推進中國教育對外開放。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校長龔新高:
       •並不是每一項基礎研究都能獲得諾貝爾獎,但通過開展基礎研究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希望將大科學裝置作為面向全世界科學家的科研平台,吸引優秀人才,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的交流與合作。

話你知|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其中自然科學獎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生理學或醫學獎,自1901年首次通過頒發,各國共有380多位科學家榮獲此項國際大獎。諾貝爾獎設立至今,一共有11位華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其中有6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密切交流|「軟聯通」促進「人才通」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打造世界級高水平人才高地,正是大灣區建設的目標之一,近年廣東堅持以「軟聯通」促進「人才通」,通過探索人才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建立融通引才、服務留才、統籌育才三位一體的人才流動與協同治理機制,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人才的基礎性支撐。隨着內地與港澳全面恢復通關以及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的施行,粵港澳三地人才交流活動日益密切。

在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人才代表獲頒人才優粵卡。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參加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大會時表示,「人才是高質量發展中最關鍵的因素,整合粵港澳三地各自的優勢,打造服務、交流、創新、展示的大平台,對於建設人才高地至關重要。」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湯濤也表示,合作辦學為學生搭建良好平台,同時有助於引進優秀人才。他呼籲,「希望那些有『真貨』的香港的科學家、香港的大學教授有興趣能過來」。
       落戶獎勵、人才綠卡、安家補貼……為促進港澳人才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廣東着力打造便捷人才通關環境、對港澳人才實行就業許可制度等。據統計,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至今,大灣區內地研發人員數量超120萬人。港澳居民中,超3000名專業人士取得內地執業資格、超1500人次報考大灣區事業單位、超30萬人次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大灣區「人才高地」效應凸顯。

梯隊建設|青年人才攻堅 提升區域研究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於我國急需自主培育一大批頂尖人才和一流科學家,為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支撐,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認為,應該賦予青年人才更多從0到1的攻堅任務,構建有利於青年人才嶄露頭角的制度體系,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
 
科研人員在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實驗室做研究。
 
       要從世界製造大國到世界製造強國,必須以原創性的科學基礎研究來帶動技術,技術再來推動產業。王桂林認為「要兩條腿走路,既要靠自己培養一流科學家,同時也要吸引人才。」尤其是在青年人才培養方面,除最前沿的基礎科學以外,要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卡脖子」問題,組織國家重大戰略工程,予以大力度資源傾斜,讓更多人才在重大任務中得到鍛煉、脫穎而出。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工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二級教授李麗娟認為,目前廣東省高校及其專業以應用型為主,基礎學科發展土壤較為貧瘠,高校短周期、實用性、功利化評價導向突出。為此,她建議教育部試點支持廣東開展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改革,支持廣東建設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廣東建設粵港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支持廣東建設量子科學中心等,並給予一定的項目、政策、資金支持,為廣東基礎學科快速發展提供平台和機遇。

規劃布局|大科學裝置+港澳科研 貢獻灣區力量
 
       大科學裝置,諾貝爾獎誕生的「搖籃」。有數據顯示,1990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中,有48%來自大科學裝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廣州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陳廣浩認為,大科學裝置直接促進大批原始創新成果及核心關鍵技術的產生,大科學裝置加上港澳科研機構,毋庸置疑將為中國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大灣區力量。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效果圖。(新華社)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緊緊依靠創新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有效應對外部打壓遏制。陳廣浩表示,中國科學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做了很多前瞻性布局,積極謀劃、參與推進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這其中既有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高水平研發機構,還有前沿科技產業項目,力度空前。
       大科學裝置已經為港澳科研團隊提供了研發平台支撐。從事材料學研究的香港大學副教授黃明欣團隊,利用位於東莞松山湖的散裂中子源,研發出「超級鋼」材料。黃明欣形容稱:「在自家門口做實驗,太方便了!」
       陳廣浩認為,「港澳都具有很強的科創能力,如高校在一些領域的科研水平全球領先,同時作為高度開放的城市,它們也有極強的國際化優勢,可與廣東互補共贏。」
上一篇:习近平全票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下一篇:时政新闻眼丨第11次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习近平对这件大事提出要求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