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央视新闻
4月11日下午,广东考察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茂名市柏桥村。这是总书记今年国内考察的第一个村,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广东考察的第三个村。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在茂名市考察调研
01
柏桥村:“荔枝之乡”的时代变迁
柏桥村面积约5.2平方公里,下辖18个自然村,隶属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我国荔枝主要分布的北纬18-29度之间。
荔枝树喜高温高湿。广东是我国分布荔枝最多的省,全省有80多个县市出产荔枝。柏桥村群山环抱,气候适宜,荔枝是这里的特色产业。
在柏桥村,荔枝种植面积达6800亩,占到村子面积的87%以上。柏桥村也成为了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孵化出了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国家荔枝“一馆一圃一址”也落户该村。
鲜果加工、电商带货、乡村旅游……各类产业不断发展,推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得益于2017年建成通车的包茂高速公路,正处沿线的柏桥村搭上了产业发展的顺风车,这里的荔枝可直达内蒙古包头。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约5.1万元。
02
从一颗荔枝看农村特色产业广阔前景
在柏桥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荔枝种植园、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了解当地发展荔枝等特色种植业、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特别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柏桥村地处荔枝种植黄金地带,有着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发展荔枝产业,实现了本土资源利用最大化。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总书记这几年考察过的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就是鲜活的实例。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此次总书记来到柏桥村,就是重点从这几个方面“解剖麻雀”,展开考察调研。
在考察中,总书记对乡亲们靠发展荔枝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表示肯定。他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发展荔枝种植有特色有优势,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
03
从专业合作社看动力与活力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特色种植业的龙头,也是观察乡村产业振兴的窗口。在柏桥村,总书记考察了这里的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
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目前有主要社员59人,带动农户2000多户,发展业态包括种植、加工、销售和服务,其中种植示范基地2个,年加工荔枝1300吨、龙眼900吨。
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产物,总书记一直关注着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他专门来到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书记说,合作社的路子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来。
前不久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总书记指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如同荔枝之于广东柏桥村、玉米之于吉林梨树县……当越来越多乡村振兴的故事不断涌现,将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的乡村画卷。
04
从三个村子看“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他强调,广东要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4次赴广东考察,先后看了位于佛山、清远、茂名的3个村。透过这3个村,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的时代变迁,可以看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也可以看到总书记所强调的“久久为功”。
2012年12月,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曾来到佛山市顺德区黄龙村。这也是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的第一个村庄。
黄龙村曾是顺德区20个“经济发展较慢村”之一。黄龙村之行,总书记考察基层党建,慰问困难群众。他看望了村里的贫困户张锡尧一家,并向张锡尧的女儿张俭娜赠送工具书和学习用具。如今,张锡尧一家早已脱贫,黄龙村也实现蝶变。
2018年10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来到清远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详细了解基层党建、脱贫攻坚、村民服务情况,走访贫困户陆奕和家。这次考察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党的十九大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连樟村,总书记对村民们说,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既要加快脱贫致富,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
柏桥村,是总书记在广东考察的第三个村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总书记再赴广东看农村,传递了鲜明信号。
05
重农强农 信号鲜明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总书记多次强调,“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大会闭幕后,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去了陕西延安、河南安阳看乡村振兴,一路思考在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去年底,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说,“这次会议我来讲讲,就是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读懂总书记重农强农的鲜明信号,重点要把握几个关键词。
一是粮食安全。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粮食安全,此乃国之大者。总书记发出警示:“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保粮食安全,尤为关键的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产业振兴的目的所在,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总书记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他一直强调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
三是双轮驱动。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抓好“三农”工作,就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四是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柏桥村之行,承载着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视和关切,也传递着建设农业强国的决心和信心。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刘瑞琳
记者丨李铮 王鹏飞 杨紫童 潘毅 范凯 李炜 赵化 杨波 段德文 李辉 郭鸿 范一鸣
视觉丨陈括 张晶 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