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见摩洛哥王储哈桑

23件刘开渠雕塑作品无偿捐赠中国国家画院 含8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始雕塑稿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中巴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南方报业与武汉大学签署人才合作协议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葡萄牙语版)在巴西主流媒体播出

时政画说丨从大河到大洋

守一缕文脉,倾一世芳华——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

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北京初秋,清晨,微雨。

  94岁的常沙娜像往常一样,一边哼着歌一边亲手整理好床铺。见到前来拜访的记者,她愉快地接过鲜花,迫不及待地要插进花瓶。“你们不用管,我自己来。”之后,她拿起剪刀,修剪花朵,一枝枝插好,露出满意的笑容……

  优雅地老去,是很多女性的梦想,常沙娜做到了。发髻银白,气质从容,有亲切的慈祥,也保持着童真童趣。94岁的她已经忘却了很多事,但说起敦煌,她的眼里就有了光。一梦入敦煌,一眼望千年。“敦煌少女”,依旧对那片土地心驰神往。

  谈话从不久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北京到巴黎”精品节目音像制品发布活动开始。这次活动中,常沙娜从总台台长慎海雄手中接过荣誉证书,被法国国家奥林匹克和体育委员会、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国职业足球联盟共同授予“从北京到巴黎——中法人文交流终身成就荣誉”。“我的名字就与法国有关,是里昂一条河流的名字。我爸爸后来一直在沙漠,人家就说‘沙娜’是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

  从巴黎到敦煌

  一份永恒的中法记忆

  常沙娜身上有很多标签,“敦煌少女”、人民大会堂装饰设计师、新中国第一份国礼设计师、林徽因先生的得意门生…… 但她说自己的一生只有一个身份,就是父亲常书鸿告诉她的:“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

  常沙娜与法国的渊源,离不开她的父亲——“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1933年,幼年常沙娜与父母在巴黎。

  1904年出生的常书鸿自幼喜爱绘画。1927年,他从西子湖畔漂洋过海到法国求学。留法10年间,常书鸿的画作多次跻身法国国家沙龙展,更有作品被收入法国国家博物馆。曾有人预言,只要常书鸿在巴黎待下去,一定会成为世界级的大画家。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35年的一天,常书鸿在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上,看到了一本《敦煌石窟图录》,由此与敦煌结缘。“爸爸说我是中国人,这么精彩的壁画彩塑我都不知道,我数典忘祖。”隔年,常书鸿便只身搭上了归国的列车。

△幼年常沙娜在巴黎

  常沙娜1931年在法国里昂出生。出生第二年,她随父母搬到巴黎,在此生活到6岁,度过了快乐的童年。1937年,常沙娜追随父亲,从生活优渥的法国回到祖国,之后辗转来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敦煌。

  风沙大漠中,常沙娜迷上了临摹敦煌壁画,并展现出惊人的天赋。“那个时候不叫莫高窟,叫千佛洞。我记得洞子里头黑乎乎的,我进去以后看了很多壁画、彩塑,还有各种装饰图案,我特别高兴,每天在里头画啊画。”这段经历,让她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让她产生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严谨态度。

△1942年时的莫高窟,常沙娜的父亲常书鸿爬梯子进窟。

  虽然只在法国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但除了名字,常沙娜与法国的缘分还在继续。曾经历亲人离去,也曾经历疾病的她,喜欢用一句法语“C′est la vie”鼓励自己。“这是我父母当年常说的一句法语,意思是——这就是人生。我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无论好坏,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想的。”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出生在法国、在中国文化养分中成长的常沙娜,仍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着贡献。很多法国艺术工作者,因为她的作品,爱上敦煌,来到敦煌,探索敦煌。“我已经94岁了,很多中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我去参加。我希望通过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的努力,让世界看见我们文明的伟大之处,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新中国第一批国礼

  敦煌的鸽子飞向世界

  有评论这样形容常沙娜:“她的个人命运折射着中国现代美术和艺术设计的一段深刻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美国留学的常沙娜来不及完成学业,就用她打工挣的钱买了一张船票,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

△1950年11月,常沙娜回国途中。

  回国后,常沙娜协助父亲在紫禁城的午门城楼上举办了一场“敦煌艺术展”,从此和林徽因结缘。林徽因欣赏常沙娜的才华,决定破格聘她担任清华大学营建系工艺美术教研组助教,也是自己的助手。当常沙娜挽着林徽因一步一步走上午门的台阶,开启的不仅是一段美好的师生情,她的艺术之路更由此从绘画转向了工艺美术设计。

  走进常沙娜的住所,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摆在客厅门口的景泰蓝和平鸽大盘,这是20世纪50年代,常沙娜为新中国承办的第一个大型国际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的纪念礼品。

△常沙娜设计的景泰蓝和平鸽大盘

  当时,毕加索的鸽子在表现和平主题上非常有影响力,但林徽因告诉常沙娜,如果用和平鸽,就要有民族的元素,要与西方的和平鸽不一样,不要用毕加索的鸽子。

  林徽因的话给常沙娜带来很大触动,她从敦煌隋代洞窟的藻井中找到灵感,以敦煌壁画上的鸽子为主要元素,设计了景泰蓝和平鸽大盘、和平鸽丝巾等一系列礼品,赢得了外宾的高度赞誉。

△常沙娜展示她设计的和平鸽丝巾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国礼,也是敦煌艺术第一次进入日用品设计。要让人们感受到传统之美并与之共生共存——林徽因提出的将敦煌元素应用于生活和现代工艺的建议,为常沙娜开启了一条独特的艺术设计之路。直到今天,九旬高龄的她仍然孜孜以求,将敦煌艺术带入更多人的生活。“只要能让国家和社会更好的事,我们很自然都会去做。”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

  来自敦煌的花熠熠生辉

  说起常沙娜,就不得不提她是“共和国符号”设计者之一。今天,当你参观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时,不知是否曾留意到宴会厅天顶、建筑外立面琉璃瓦门楣、台阶上花岗岩浮雕的须弥座图案等精美的装饰。

△人民大会堂外立面柱廊设计

  这些美轮美奂、富于敦煌韵味的设计,都出自常沙娜之手。她曾坦言,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参与了新中国重要建筑的装饰设计,因为这些工作,让她有机会向大家推广敦煌的艺术之美。

  1958年至1959年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在北京建造各具特点的首都“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就是其中之一。

△点亮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顶灯

  常沙娜参考敦煌唐代纹样,将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设计成一朵圆形浮雕大花。60多年过去,这朵来自敦煌的花依然光华灼灼。连常沙娜自己也没有想到,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的几十个方案中,选来选去,她设计的敦煌元素方案竟幸运地被选中了。

  人民大会堂是展示新中国形象的窗口,在大会堂的装饰中融入敦煌艺术元素,象征着自由宏阔的气度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民族文化宫主楼大门用采样于敦煌石窟的卷草纹配上花朵纹样,以彩色玻璃装饰,突出了“团结”和“进步”字样。

  不仅如此,常沙娜还将敦煌元素带入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民族文化宫等城市地标建筑,并主持设计了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纪念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2010年5月,常沙娜在香港金紫荆广场留念。

  不过,当记者提到这些作品时,她非常认真地强调,“设计从来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至今她仍清楚地记得,在完成人民大会堂装饰设计时,工程师张镈告诉她,不能只考虑装饰,还要考虑功能。为此她修改了宴会厅的设计方案,考虑到结构、采光、音响等多重因素,还颇具创意地让外圈的小花设计,兼容了照明、通风等需求。

  当年周总理主持人民大会堂设计时,十分注重从人的实际观感出发,他提出的要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原则,成为常沙娜一生崇尚的艺术理念。

  生动 活跃 变化

  创作要跟上时代

  总台2024年春晚,由常沙娜担任艺术顾问的创意节目《年锦》惊艳亮相。不同朝代的传统纹样与绚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     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变迁图卷。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应用,为节目担任美术顾问的是常沙娜的儿子、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设计团队从史料中提取整理出各式纹样,最后由常沙娜手绘修改,她有数十年的研究积累和设计经验,创作起来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使得图案更加饱满、完整、舒服。

  常沙娜也被称为“敦煌图案解密人”,她曾多次带领学生赴敦煌学习、摹绘、整理,将历代洞窟里出现的人物、服装、首饰、动物、植物、建筑等元素分类梳理,先后出版了《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等著作。“这个分类作用是什么?是指导我们寻找中国人自己的文脉。”崔冬晖说,这些也都成为《年锦》创作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这是常沙娜第一次专门为春晚设计纹样,她说传统纹样代表着美好的祝福,把纹样应用在春晚舞台,是向所有观众传递祝福。

  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式审美。常沙娜的设计,让这句话深入人心。从古至今,传统纹样被赋予了丰富的故事和专属的寓意,从中可以透视古人的精神和生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文脉的传承,更是一种融入血液的文化自信。

  常沙娜经常教导年轻人,不是为设计而设计,创作要跟上时代,要结合当代衣食住行等实际需要,不断传承、创新艺术设计形式。她在《年锦》创作手稿上写下“生动”“活跃”“变化”三个关键词,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体现。

  后 记

  敦煌壁画,震古铄今,链接着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它的美历久弥新,在绚烂而超逸的技法之下,在沧桑而浑厚的文化底蕴之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样的中式美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常沙娜。

  采访当天,她身着一件淡雅的中式上衣搭配简洁的毛背心,让人有阅尽美好,淡然于心,从容于表之感。一问之下才知道,这衣服竟然已经穿了20多年。老人的朴素,着实让人感动。

  今年是常沙娜从事艺术创作八十年,“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正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展出。开幕式上,她深情地说:“敦煌艺术的推广发展,对我来说在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要到处说敦煌。”

  一生一世敦煌人!常沙娜毕生都在守护传承敦煌的美,而“敦煌少女”这个称呼,也几乎陪伴了她的一生。

  “一晃眼我94岁了!现在的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如今,94岁高龄的“敦煌少女”常沙娜不能像以前那样,每天拿起画笔,描摹挚爱的壁画与鲜花,但她守护传统文化的心一直没变。她每天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关注着时代的发展,还希望通过设计和展览,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之美。在她身上,有一种坚持梦想的美。

  采访结束时,常沙娜站在由她设计的景泰蓝和平鸽大盘旁边,拍着手唱了一首法语童谣,并对记者说着“谢谢”,那一刻,她开心得像个孩子。

 

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

倾尽一生心血

传千年敦煌艺术芬芳

让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璀璨绽放

为我们编织了

五彩斑斓的美的世界

来源:中国电视报

上一篇:聚焦全球贸易“新力量”,2024全球跨境电商年会开幕
下一篇:视频丨何立峰率中央代表团赴兵团九师白杨市和一师阿拉尔市慰问调研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