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广东】The fire dragon dance welcomed the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 龙腾焰舞迎新春

【大美广东】The 2025 Guangzhou Lantern Fair awaits you for free at Guangzhou Cultural Park 免费赏花看灯!广州文化公园“元宵灯会”等你打卡

穗籌建穗港澳協同創新中心 開展跨境成果轉化試點

粵建產業新支柱 聚焦AI和機器人

看中粵港合作優勢 港股上市公司晶科電子24億產業基地落地南沙

總投資549億元粵藏電力項目簽約 保障大灣區綠色能源供應

春节期间,广东深化“讲心不讲金”移风易俗获广泛响应

发布时间:   来源: 触电新闻

“一上班就收到领导同事发的开工利是,5块10块的小额红包‘逗’得很热闹,重要的是意头好、祝福深!”这两天,人们结束春节假期陆续返岗,开工“逗利是”延续了春节期间广东“小额红包”的话题热度。

文章配图

2025年春节期间,为深入贯彻落实移风易俗工作要求,广东大力倡导“小额红包、讲心不讲金”的文明新风尚,在线上线下得到全省各地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春节期间“小额红包”新风尚广获好评

《“小红包”传递新春祝福,让过年更轻松文明》《广东利是,红包界的一股清流》《5元10元广东红包标配,“红包虽细但是意头够好”》……

春节期间,刷刷手机就能看到不少称赞广东“小额红包、讲心不讲金”的短视频、推文等,全国各地网友纷纷留言:“压岁没压力、图个吉利!”“今年我也向广东人学习”“过年红包图个好意头,拒绝比阔!”

在线上,中央及省内外媒体、网络大V积极传递文明过年理念,广大网友纷纷关注点赞转发。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各级各类媒体策划推出短视频、相关评论、网络话题等报道1000余篇,人民日报、新华网相关报道阅读量超过40万,全网流量近1亿次,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在线下,广东各地将“小额红包、讲心不讲金”的传统文化习俗融入“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大年”“道德春联进万家”等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组织开展相关活动2.8万余场次,引导人民群众参与体验中自觉践行文明理念。

“广东利是‘讲心不讲金’,主要是传递祝福,把新年的美好愿望传递出去。”广州市民罗女士说。

“在广东,5块10块的利是不用担心红包负担太大,大家舒舒服服派利是送祝福。”在广东生活了近5年的湖北人王女士说。

中山民俗专家邱健球介绍,利是的寓意本身是祝福,不是攀比,所以哪怕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今天,利是面额也变化不大,“我们应该保持‘利是’的真正意义。”

不仅过年红包“讲心不讲金”,广东结婚时的红包、彩礼不高也多次成为网络热搜,引起广泛关注和网友点赞。

据调研了解,广东人的彩礼一般都不高,许多只象征性收几千、几百元,讨个好意头。在随礼方面,客人参加婚宴一般包红包大多为一百、两百元,有的主人家收红包后还回礼,或者在红包封上折一个小角即返还客人,代表心意已领,社会各界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摒弃搞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

扎实推进“重意不重利”移风易俗

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近年来,广东多措并举培育和践行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风尚,整治陈规陋习、弘扬新风正气、引导崇德向善、推进移风易俗。

在制度建设上,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并将移风易俗纳入省、市两级《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移风易俗提供有力的刚性约束和法治保障。2023年11月,省文明办牵头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明确乡村治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方面任务要求。

聚焦婚丧嫁娶、节日礼庆中的风俗,广东大力发扬“低彩礼”“小红包”等传统习俗,深化婚俗、殡葬领域改革。

围绕随礼习俗,广东各地大力倡导“重意不重礼”“讲心不讲金”的随礼传统,宣传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人情观,使这些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良好习俗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让更多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和“新广东人”认同和践行。推行婚事简办,倡导不租豪华车队、不办奢华婚宴、不搞恶俗婚闹,鼓励地方根据实际制定彩礼最高标准和婚宴操办标准。弘扬生前厚养、归后薄葬的孝道文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敬老月”“九九重阳”全民健身等活动,全省已建成长者饭堂超3000家。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由政府免费提供城乡居民殡葬7项基本服务,公益性安葬(放)设施覆盖率超90%,节地生态安葬率超63%。

文明新风吹遍千家万户

将村规民约改编成更通俗易懂、大力推广“积分制”、倡导随礼“讲心不讲金”等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的现代文明习俗,赢得群众认可与支持,成为岭南文明新风尚。

 

文章配图
 

广东深化婚俗改革,倡导婚事新办,号召“有喜事来种树”,图为新人共种“爱情树”。

“结婚不讲究排面,不攀比铺张,不代表没有仪式感。”江门姑娘小陈近两年参加不少朋友的婚礼,“有的请亲朋好友几桌热闹热闹,有的参加集体婚礼、共种爱情树、旅行结婚,都很有意义。”

“年例”是茂名农村每年一次集祭祀、祈祷、宴客为一体的民俗活动,茂名不断为“年例”注入传承非遗文化、运动健身、奖教助学等新的内涵,过去“办年例”比桌数、比菜肴、比排场的现象消失了,变成了现在的比文化、比健康、比助学。仅2024年“年例”期间,茂名全市开展非遗文化展演、文体竞赛活动3860多场次,捐资助学超4000万元。

潮州市湘桥区凤新街道大新乡村建设公益性骨灰堂“恒思堂”,不仅节约了土地,还为百姓节约了丧葬开销,村民们的殡葬观念得到良好转变。

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持续将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路径,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落细落实针对性政策举措,坚决遏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

上一篇:【央视快评】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勇于创新 苦干实干
下一篇:Guangdong lights up with Lantern Festival celebrations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