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茶,始於神農,興於唐,盛於宋。從《茶經》中的草木精魂到禪堂的木魚聲聲。從趙州禪師的「吃茶去」到朱子理學中的「茶理之喻」,這款「國民飲料」,在幾千年的歲月沉浮中,早已成為中國文化中修身悟道的載體。
1090年的春天,蘇軾在困頓中的黃州,寫下「雪沫乳花浮午盞」,是宋人茶藝美學的呈現;在嶺南惠州,他敲火煮茶,寄情山水;在遙遠的儋州,他親手種茶,在孤島上的日子,讓他愈加的曠達與從容。蘇軾的飲茶哲學,也凝練為「茶美、水美、壺美」三絕。

蘇軾行走貶謫路,遍品天下佳茗。從杭州的白雲茶,到湖州的顧渚紫筍,再到福建南平的新餅,每一杯茶都如同「天上小團月」,讓他在困頓中品味到人生的靜謐與清歡。
他曾笑言:「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茶,不僅是解渴的飲品,更是他慰藉心靈的良藥。
被貶黃州時,生活窘迫的他甚至親自種茶,寫下自嘲的《種茶詩》:「天公所遺棄,百歲仍稚幼。」在貧瘠的茶樹中,他依然找到了他的富足與遼闊。
活水烹煎,臨石取清
對於煮茶之水,蘇軾在《汲江煎茶》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描繪了他腳踏江石夜汲春水的情景。




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
「器為茶之父」,東華禪寺特製的五色土茶盞,為茶道增添了一份天地的意蘊。五色土源自山川河嶽,以五行相融之理,承天地五行之精華,經烈火鍛煉,化作五色。






宋人點茶鬥茶,茶百戲如畫,已讓茶成為了一種生活的藝術與哲學;而在趙州禪師的「吃茶去」中,茶更成為一種活在當下的修行智慧。
這一葉草木,蘊藏着中國人對天地最深情的浪漫與詩意。

沒有什麼是一杯茶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幾杯。
【來源】東華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