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因为与海外华人孙小平先生交往,得知他是大革命时期涟水县委书记万金培的儿子;通过孙小平,又有幸与他的两位兄弟成为朋友。我不免好奇,在红二代心里,父辈是什么样子的呢?
定居德国的孙小平幼年即离皖去沪,对父亲没有太多印象。后来回家乡、访江淮,在父老乡亲的讲述里,知道父亲是苏北早期党员,为了信仰坐过国民党的牢,为了驱除日寇在淮阜大地浴血奋斗。小平先生的坦诚谦虚,促使我翻看淮安党史,走进一位革命先辈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人生。
万金培(1910—1981)涟水大东人,1927年加入共产党时,他是县立师范学生,面对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他把信仰与镰刀锤子的标志绑定在一起。1928年9月担任涟水县委书记时,他18岁,热情迸发活力四射,在全县建立5个区委、34个支部,发展300多名党员。随后他先后调任淮阴县委书记、淮安县委书记,升任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兼任盐淮地区土地革命行动委员会书记,组织参与了淮安、淮阴、涟水、泗阳的武装暴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四次被捕,两次被关进国民党苏州反省院。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与李干成等早期共产党人,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积极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涟水抗日同盟会成立,李干成任理事长,万全培是常务理事。次年他与薛华甫等创建涟水常备独立中队,自任指导员,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他先后任苏皖边区第五专署专员、华中五地委书记、江淮区委财委书记、蚌埠市长、南京军管会经济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国家治淮委员会财务部长、安徽省人委财办主任、省人委副秘书长。
大哥洪桂,已年过七十。在陪我去他父亲墓地的路上,谈起了父亲。在长子心中,父亲浴血黄河岸边、纵横江淮大地,形象高大。初中毕业后,洪桂四次去安徽,希望父亲给安排工作,父亲总是那两句话,“你过来干什么,要上学,就好好复习;要不想上学,就回去参加劳动。”年轻的洪桂觉得父亲不讲亲情。让洪桂感动感悟,是与父亲去世前的一次交谈。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一些社会思潮,洪桂心生迷茫。他惴惴地问父亲:“共产主义到底还能不能实现呢?”父亲当时就大发雷霆:“共产主义怎么就实现不了呢!共产党能够推翻旧世界,就一定能够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但是,打破旧世界我们用了几十年,建成一个理想社会我们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奋斗……”那一次父子长谈,父亲由初时的情绪激动,谈到心平气和,洪桂也从开始的思想抵触,到后来心悦诚服。他第一次理解了父辈对革命的赤诚初心。
弟弟小庠在合肥,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小庠出身在省政府生活大院,但那时父亲已被“打倒”,“靠边”了,小伙伴见面都不叫他名字,而喊他爸爸名字。受到嘲弄的小庠感到很委屈,回家就会“闹”起来,责怪父亲“无能”。父亲总是默默无语,任由善良的母亲把儿子哄走。“文革”结束后,父亲落实了政策,就有好心人劝父亲“赶紧找找老领导”。他们的意思很明显,建国初父亲在国家“淮委”工作,与现任的省委领导是一条线,曾有密切的工作联系,现在老领导来安徽主政,知根知底的,应该就这个机会反映情况,争取早日恢复工作。可是父亲不愿意,说现在百废待兴,领导那么忙,能为了个人事情去打搅吗?“后来还是老领导关心体恤,派人派车接父亲去省委谈心,安排父亲归口担任相应职务。”说到这里,小庠感慨良多。(孙小平,从母姓——作者注)
作者简介:周翔,1961年出生,江苏涟水县人。曾任淮安市侨联主席,市政协港澳台侨委主任。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国内报刊和海外华文媒体发表诗歌、散文一百多篇,文史研究、文艺评论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