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体育交流往事:从共赴奥运到省港杯,十五运协同续华章

向世界讲好三江源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

万芾“花鸟世界”中的二十四节气:大暑

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范曾:人性内心的美是相通的

(经济观察)开放潮涌海南自贸港

深圳机器人“进化”到自己换电池、乘地铁,下一步是?

粤港澳体育交流往事:从共赴奥运到省港杯,十五运协同续华章

发布时间:   来源: 南都即时

“粤港澳三地相邻,文化相通,在体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共同根基。”再过不久,这片热土将迎来十五运会,澳门武术运动员李祎说,这场盛会为澳门提供了一个展示体育活力的机遇。

粤港澳体育合作由来已久,多年前便开启跨境协作探索:2001年,澳门首次承办全运会武术套路预赛;2003年,三地共同签署粤港澳体育交流与合作协议……

三地体育交流的历史更是久远,其中足球交流尤为突出,省港杯足球赛已举办43届,百余年前出征远东运动会的粤港球员,以及李惠堂、容启兆、杨秀琼等征战奥运的体育界杰出人士,是粤港澳体育交流的先驱代表。

即将进入十五运会100天倒计时,多位体育界人士、十五运会志愿者以及工作人员都满怀期待,7月24日,他们向南都N视频记者分享了参与粤港澳体育交流合作的难忘感受。

十五运会香港赛区官方特许商品已开始发售。新华社发

 

武术选手参与见证

“能看到粤港澳一同承办全运会,我内心非常激动和自豪。”7月24日,李祎向南都记者谈及十五运会时,语气满是愉悦。

作为澳门著名武术运动员,她曾在十四运会代表澳门出战,并多次与粤港运动员交流合作,是大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李祎认为,十五运会为澳门提供了一个展示体育活力的机遇,澳门也可以学习粤港两地的办赛经验,推动澳门武术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们运动员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李祎在十四运会上。受访者供图

 

“三地相邻,文化相通,在体育领域尤其是武术项目上,有着深厚的共同根基。”如李祎所言,这份对粤港澳三地协作的深刻认同,源于她多年来的亲身体验。

她向南都记者回忆起自己的武术经历,“在澳门特区和武术总会的支持下,我们经常去内地交流学习。内地有很多资深教练和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在技术细节上的点拨,让我进步很快。”

这种跨境协作办赛的探索早在二十余年前就已开始。

2001年11月,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举行,是进入新世纪我国举办的首个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澳门特区不仅在此期间首次组团参赛,还首次承办了武术套路预赛。

李祎告诉南都记者,那一年的赛事不仅为澳门后来的体育赛事组织打下了基础,也让更多澳门人关注到了武术项目。

这次成功尝试为三地体育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2003年,广东省体育局、香港民政事务局和澳门体育局共同签署粤港澳体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三地体育交流从民间合作上升到官方正式交流合作,进入规范化、常态化发展阶段。

此后,一系列品牌赛事相继落地,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近年来,三地联合办赛的步伐持续加快,在十五运会筹备背景下,一系列测试赛的举办更是如火如荼。

2024年11月,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顺利举行。当时,徐女士作为赛事工作人员,配合项目组进行了“测试赛通关保障技术测试检验”和“测试赛演练”。

2024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演练现场。受访者供图

 

7月24日,徐女士告诉南都记者,她作为模拟车手体验了全程。“我当时踩单车,‘刷’地一下就过了。”她感慨道,无感通关的体验让她感受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愈发深入,“粤港澳本来就是一家亲,现在亲上加亲。”

此外,三地交流融合带来的转变也令她体会颇深。“港澳同胞看到了我们内地体育爱好者的热情,他们也‘走进来’参加内地的体育活动。”

今年2月,38名运动员齐聚深圳,参加2025深港马拉松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马拉松)测试赛。比赛线路全程42.195公里,以深圳湾大桥为纽带,选手们跑着“通关”,深港两地的风光尽收眼底。

百年前的体育先驱

今年1月15日,第43届省港杯足球赛在广州越秀山体育场举行第一回合比赛。同月22日,在香港大球场举行的第43届省港杯足球赛第二回合比赛中,广东队2比1战胜香港队,以3比2的总比分获得冠军。

时光流转至1979年1月21日,第一届省港杯赛第一回合赛事在广州越秀山体育场拉开帷幕,广东队最终以4比1的总比分胜出,首次捧起省港杯。迄今为止,广东队捧杯26次,香港夺冠17次,出现过9次点球大战。

1979年,广东队队长何佳在香港捧起首届省港杯冠军奖杯。

 

作为粤港两地最知名的足球赛事,省港杯已经伴随球迷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值得一提的是,在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上,越秀山体育场将成为女子足球(U16)小组赛的比赛场地。

省港杯创办至今,其意义远不止于粤港两地球员的比赛交流。每届比赛,香港各界人士都会组成参观团前往内地观赛,他们顺道寻亲访友,进而展开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省港杯在促进内地和香港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见证了两地情谊的日益深厚。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往历史久远,其中足球运动的交流尤为瞩目。

早在1873年,广东梅州五华县元坑中书馆(现萃文中学)创办后,精通足球技艺的传教士边得志作为体育教师,向学生教授足球技巧。从此,现代足球落户梅州五华元坑。

1913年,鉴于香港、广东开展足球运动早,教育部决定在粤港两地遴选球员组建中国足球队,出征第一届远东运动会。1915年至1935年,中国足球在东亚足坛独占鳌头,连夺9届远东运动会冠军。其间,涌现出多位粤港籍知名球员,唐福祥、梁玉堂、李惠堂更是被誉为三代“球王”。

时人有此顺口溜:“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李惠堂祖籍广东五华县,1905年出生于香港,自幼喜好足球,在多次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

从1913年到1934年,共举办过十届远东运动会,其中李惠堂曾五次入选国家队。他不但是当时罕见的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也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足球第一人,并带领港沪两地足球精英,称霸远东运动会。

李惠堂。

 

1936年,中国足球队出征柏林奥运会,这是中国足球第一次走向世界舞台。社会各界对此寄托了较大期望,要求“对于选拔事宜,更宜慎重周密,不问新进或名宿,务求网罗无遗”。这一重任落在了时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副校长、广东人容启兆的肩上。

此次队员在香港集中选拔,由容启兆赴香港与华南筹备接洽相关事宜,最终录取22人。南都记者查询史料发现,这些成员年龄在24岁至32岁之间,广东籍贯占七成以上,包括李惠堂、孙锦顺、谭江柏等人。

虽然这届奥运会上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中国足球队的表现树立了较好的国际形象。当年的《申报》也评论道,“在场的观众,并欧洲各国的报纸都一致推许我队的球艺”。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足球队上场阵容。

 

2008年至2017年期间,香港音乐剧《顶头锤》多次演出,它的故事即取材于1936年中国足球队征战柏林奥运会的事迹,李惠堂在其中也有不少戏份。

《顶头锤》的导演、编剧陈敢权告诉南都记者,该剧的主题是“中国人以血和泪,誓要在国际赛事中树立自强不息的形象”。

该剧的作曲、编曲高世章说,那个年代比现在艰难得多,但他们仍然有最纯粹的踢球快乐,一群人共同努力走上国际舞台,“这是很棒的事情”。

交流开启早互动多

现身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广东籍运动员,还包括杨秀琼。当时,她年仅17岁,在100米自由泳预赛中,因成绩落后于人,未能进入复赛。这是中国游泳女选手首次征战奥运赛场,让外国人改变误解,看到了中国人的青春、风采和时尚。

杨秀琼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留影。

 

她的体育生涯、人生轨迹,与粤港紧密相连。

杨秀琼祖籍广东东莞,1919年出生于香港。她曾自述如何与游泳结下缘分:“我在10岁时候开始学游泳,一直都在七姊妹南华游泳场学。那游泳场在香港自是规模最大最有名的。因为我的父亲是南华会的会员,而且最喜欢游泳,所以他时常带我们姊妹同去。”

发觉游泳的趣味后,她像对待每天的功课一样,勤加练习。此外,南华的教练循循善诱,使她很快掌握了游泳的基础。

1930年9月,广州东山精武会游泳场,杨秀琼在广东省第三届全省水上运动会崭露头角。据《华侨日报》记载,她夺得三项个人赛冠军,分别为100米蛙式、400米自由式,以及与黄淑卿并列冠军的100米自由式。

杨秀琼后来回忆,那时她“年纪最轻、身材最小”,成绩出人意料,由此获得“水怪”绰号,“渐渐引起全省和全国的注意”。

随后几年,杨秀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走向高峰。她多次获得国内、国际游泳项目冠军,报界冠以“美人鱼”之称。她以“运动美与身体美”,出现在公众视野,对游泳运动起到很大促进作用,极大引领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杂志封面上的杨秀琼。

 

1941年,有杂志刊登了杨秀琼婚后生活、怀抱婴儿的照片。该杂志介绍称,“曾出席远东及世界运动会、轰动全国游泳界之美人鱼杨秀琼女士,自下嫁港名骑师陶伯林君,久已息影香港。曾几何时,已育有一子一女。杨女士主持家务外,不时出现游泳场中,兴趣犹不减当年也”。

时至今日,杨秀琼已是中国近代游泳运动的代表人物,她的祖籍地广东东莞在编著体育志时,在“人物篇”将杨秀琼列于第一位。香港更是未曾忘记这位“美人鱼”,有人专门著书讲述她的传奇故事。

杨秀琼是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华彩篇章的缩影。南都记者查询资料发现,因广东毗邻港澳,在近现代史上,三地体育队伍常有互访、比赛。

以游泳为例,早在1928年9月,粤港澳水上运动会在广州举行,香港麦芽游泳团获团体总分第一。1934年6月,香港麦芽游泳团水球队访穗,先后与培英、粤秀队比赛,获全胜。1936年9月,广东省第九届水上运动会在广州举行,香港各团体派出百名运动员参加,获水球冠军和男子游泳团体总分第一名。

此外,1936年,随中国代表团参加柏林奥运会并赴欧洲各国考察体育的郭颂棠,同样来自广东。他担任中山大学体育部主任多年,也为粤港澳体育交流作出不少贡献。

1934年5月报载,华南区四大学第四届联运会在香港举行,郭颂棠领队,率中山大学男女选手30余人参加。1935年元旦,广东的光南队赴港与香港两支队伍进行田径比赛,郭颂棠也是领队之一,最终光南队获得冠军。

南都记者注意到,粤港澳体育赛事交流中,还有很多义举。其中,1932年11月,为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在广州举行了省港埠际足球赛。1933年1月,广州足球队与香港中华体育会足球队在广州大佛寺球场举行了义赛,门票收入慰问十九路军将士。

十五运会三地协同

“肯定会去看比赛!那么近!”7月24日,前国家队重剑主力队员、广东击剑名将、九运会亚军陈伟劲告诉南都记者,对于香港赛区将承办的十五运会击剑项目,他一定会去现场观赛。

陈伟劲与全运会的缘分颇深。他曾代表广东队参加1997年和2001年两届全运会,并在九运会上斩获男子重剑银牌。

在他心中,2001年举行的九运会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不仅是因为那届比赛在家乡广东举办,更因为那是他职业生涯中参加的最后一届大型赛事,同年他选择了退役。

2003年,陈伟劲受香港击剑队总教练郑兆康的邀请,前往香港做击剑教练。两年后,陈伟劲创办了击剑俱乐部“剑乐会”,江旻憓成为他的大弟子。他陪伴江旻憓训练直至2016年,之后由香港队教练接手江旻憓的训练。

陈伟劲与江旻憓合影。受访者供图

 

2024年,江旻憓在巴黎奥运会击剑女子个人重剑金牌赛中逆转夺金后,陈伟劲曾向南都记者表示,江旻憓这次的表现很稳定,哪怕落后对手很多,特长都完全发挥出来了,“她身上有着永不放弃的香港精神”。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发展,三地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陈伟劲对此也深有体会。

“我经常在广东和香港往返,带学生到内地参加比赛。”他说,不久前在江门举行的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第三站),他的学生也参加了。同时,陈伟劲还在家乡清远创办了击剑协会,希望能在广东挖掘和培养更多击剑人才。

目前在香港都会大学读书的魏媛(化名)同样对十五运会充满期待。

7月24日,她收到了香港负责招募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者的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的邮件,初步入选成为“颁奖典礼支援义工”,并将参加接下来的培训和考核。

十五运会香港赛区志愿者合影。

 

魏媛告诉南都记者,当初之所以报名参与志愿者选拔,是希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并亲身体验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型赛事活动。这也是她第一次接触义工方面的活动,未来计划拍摄一些Vlog素材记录志愿者的日常。

据她观察,香港当地的十五运会氛围非常浓厚,在地铁站、关口等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都有关于赛事的宣传。

据了解,从2024年11月底至今年6月初,香港已完成8个承办项目和2个协办跨境项目的测试赛。魏媛表示,部分比赛场地需要义工提前帮忙测试,她也将提前参与相关志愿活动,努力通过最终选拔,成为正式义工。

通过澳门赛区十五运会志愿选拔的向女士也告诉南都记者,她刚刚参加完“五人篮球测试赛”的现场实习和专题培训。“测试赛感觉特别棒,让我提前了解岗位和流程,这种提前演练对之后的正式比赛和志愿者上岗会更有帮助。”

向女士是一名宝妈,因为本身就喜欢运动,一直留意各种体育活动信息,所以报名参与了十五运会澳门赛区志愿者的选拔。“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时,我还没有怀孕,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通过后刚好有了宝宝,现在是一边带娃一边定期参加志愿者活动培训的状态。”

向女士说,因为这是澳门首次参与承办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她对此非常期待。她应该全程都在志愿者的岗位,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去看感兴趣的比赛。

据了解,澳门赛区将承办十五运会5个项目,包括乒乓球、3人篮球、5人篮球(男子18岁以下组)、排球(女子成年组)、空手道,以及残特奥会2个羽毛球项目,还参与承办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该赛事路线跨越粤港澳三地,是唯一连通三地的项目。

2024年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选手在港珠澳大桥上骑行。新华社发

 

届时,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将实现半天跨三地,运动员将从珠海出发,通过澳门大桥到达澳门氹仔,经港珠澳大桥到达香港大屿山,再经港珠澳大桥回到珠海横琴,最后再回到珠海市区,全长230公里。运动员可以实现时速40公里的速度无感通关,亲身感受“极速大湾区”。

开放共享、携手并进,选手车轮所走过的每一寸路面,都记载着三地协同发展的印记。

出品:南都即时

监制:王佳

统筹:向雪妮张倩寒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张倩寒杨苓妍马辉见习记者陈宇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十五运会90%以上竞赛场馆为现有场馆改造升级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