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在中國經濟版圖上,長三角與大灣區交相輝映、激蕩共鳴,猶如動能澎湃的兩大引擎,驅動着中國巨輪破浪前行。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應有更大的擔當」,「江蘇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發展戰略中主動作為、協同聯動,要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的對接」。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為兩大區域攜手同行、共挑大樑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蘇新時空》10月4日起推出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長三角遇上大灣區·共執椽筆繪山河》,從產業協同、科技創新、制度聯動、開放合作、文旅融合等多個維度,聚焦兩大區域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實踐圖景。
首先來看第一集《產業聯動 協作共贏》。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記者文坤和吳浩然帶領大家開啟一場特殊的「跨區之旅」——走進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兩大引擎: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
先看長三角!這片覆蓋滬蘇浙皖一市三省的熱土,以不到全國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超33萬億的經濟總量,佔比接近全國的1/4;這裏還匯聚了9座「萬億之城」,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集群領跑全國,妥妥的「中國製造壓艙石」。
再看大灣區!粵港澳9市2區的版圖裏,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躋身全球灣區第一梯隊;擁有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先進材料等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5G手機、空調、冰箱、微波爐等產品產量全球第一,「世界工廠」的稱號全球馳名。
【長三角:「包郵區」四手聯彈 打造中國經濟「壓艙石」】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包郵區」內的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日益緊密,產業基礎與配套優勢日益彰顯。其中,新能源汽車當屬最亮眼的產業名片。2024年,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國40%,全球每四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一輛產自於此。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文坤說:「這輛新能源汽車從零部件進場到整車下線,僅用了24小時:昨天上午,上海研發中心的工程師敲定了自動駕駛系統參數;中午,江蘇常州的動力電池、蘇州的車載顯示屏就運到廠區;下午,浙江寧波的電機、安徽合肥的底盤部件陸續進場;今天一早,所有零部件在無錫的總裝線匯合,現在它已經可以駛下生產線,準備交付客戶了。這樣的效率,不是偶然。長三角早已形成『研發 + 製造 + 配套』的全鏈條汽車產業生態,可以說在半徑四小時車程的『包郵區』內,從硬件到軟件,從設計到製造,新能源汽車所需的零部件全部都能配齊。」
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製造中心執行總監王穎說:「目前每天生產750到800台車,出口到全世界88個國家和地區,公司的產品標準和品類非常多,在無錫工廠,我們的零件數超過了10萬個,在長三角,我們像『一家人』一樣做了很好的協同。我們的600多家供應鏈平均在2到7個小時之內,幫助我們能夠更好地響應來自全球各地不同的市場的需求。」
這些新能源汽車的旅程還沒結束——一部分會通過長三角密集的高速路網,在4小時內送到周邊省份的4S店;而另一部分則會運到港口,搭乘貨輪駛向全球。
這裏是由上汽集團、上港集團和江蘇省港口集團共同打造的海通(太倉)汽車碼頭,是長江幹線規模最大、專業化程度最高的汽車滾裝碼頭。在記者身後,2艘大型滾裝船就正在靠泊,近8000輛汽車已經整裝待發,準備運往東南亞和歐洲。今年前8個月,海通(太倉)汽車碼頭出口汽車超過了40萬輛,成為長三角地區汽車「出海」的核心樞紐。
海通(太倉)汽車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兒七說:「海通(太倉)汽車碼頭,結合太倉港區位優勢,同上海外高橋港區、臨港港區形成『兩港三地』一體化運營,集約化地整合長江中上游主機廠商品車物流,實現港區物資資源和場地資源共享利用,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向世界提供最堅實、高效、可靠的物流通道保障。」
從「鏈式協同」到「鏈式出海」,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既是中國製造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鮮活寫照,也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生動詮釋。通過開放協同、鍛長補短,如今長三角製造業已經形成了高度集聚、產業鏈完整、技術先進的鮮明特色。這裏擁有26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佔全國總量的32.5%;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領跑全國,佔比高達60%;全國3/5的人工智能大模型、1/3的創新藥在此孕育而生。完備的產業體系、強大的協同能力和活躍的創新生態,使長三角成為中國經濟當之無愧的「壓艙石」和「發動機」,更是當下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參與全球高端競爭主戰場,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長三角還將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大灣區:「世界工廠」轉型升級 邁向「中國智造」新標杆】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吳浩然說:「這兩天深入大灣區,我發現雖然這裏和長三角都是以製造業為基礎,但是在產業特色上卻是各有千秋。就比如廣東,這裏是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高地,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電子設備——『手機』。2024年,中國生產了16億部手機,是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國。但或許您不知道的是,全球每5部智能手機中,就有一部產自廣東東莞。就在我說話的這半分鐘裏,就有近100台手機誕生於此。像這批手機,就將發往萬里之外的墨西哥。」
走進OPPO工業園的手機生產線,國內首條自主研發的顯示科學產線正繁忙運作,生產出亮度最低可達1尼特的「明眸護眼屏」——在低亮度環境下,屏幕依然保持顯示通透且護眼,引領了手機顯示技術的新潮流。自成立30年以來,OPPO從最初的手工生產線逐步演進至如今的智能工廠,整體自動化程度已高達98%,在智能製造領域領跑行業,前不久入選國家級2025年度卓越級智能工廠。
OPPO製造總監單鶴說:「手機整個設備的組裝精密程度達到了微米級別,我們的良品率能達到99.85%以上。」
OPPO所在的東莞長安鎮,被譽為「中國手機產業第一鎮」。這個不足80平方公里的沿海小鎮歷經30年發展,每平方公里GDP產出超12.9億元,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突破2200億元,見證了中國手機製造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華麗轉型。
OPPO海外首席營銷官劉玲說:「公司目前在全球已經建設了6個研發中心,全球有申請專利11萬多件,其中92%都是含金量非常高的發明專利,這些都是我們成為市場份額全球前四智能手機品牌的堅強後盾。」
從「三來一補」的代加工,到全球領先的自主創新,電子信息製造業已成為廣東最為耀眼的產業名片,2024年營收超5.3萬億元,連續34年全國第一。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深入推進,外向型供應鏈網絡、完整的產業鏈基礎、科技創新驅動成為大灣區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大灣區已成功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個產值超萬億元的產業集群,全球40%的智能手機、70%的消費級無人機,以及全國三分之一的工業機器人、五分之一的集成電路等產品均產自這一區域。未來,通過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轉型,大灣區將進一步鞏固全球製造樞紐地位,打造「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的標杆區域。
【雙區協同:攜手鑄就區域經濟發展強引擎】
同為經濟發展的「模範生」,長三角和大灣區各具優勢、各有所長。兩者強強聯合究竟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荔枝新聞中心記者吳浩然來到了廣東江門,特別邀請到了本地嚮導——江門台記者紫薇為大家揭開答案。
廣東江門台記者紫薇說:「中創新航江門生產基地,其總部位於江蘇常州,是國內動力電池行業前三的龍頭企業。我們來到電池包模組組裝線的車間,在2023年中創新航選擇落戶江門,僅用一年時間便實現投產,目前一期項目每年可生產滿足70萬輛新能源汽車所需要的動力電池!」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吳浩然問:「中創新航為什麼會選擇從長三角來到廣東江門?江門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江門台記者紫薇說:「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總結:首先,中創新航落地廣東江門,能夠更貼近粵港澳大灣區強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實現就近配套。同時,作為大灣區承東啟西的樞紐,江門在土地、能源及人力資源綜合成本上都是極具優勢的。」
中創新航科技(江門)有限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杜怡珺說:「在江門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我們承擔起供應鏈鏈主的重要責任,目前我們本地配套化率已經從投產初期的30%提升到60%,極大程度提高了本地供應鏈的韌性以及交付的效率。」
一個龍頭企業落戶,激活了一整條產業帶!江門已經聚集了57家新能源電池配套規上企業,覆蓋新能源電池正負極材料、電芯製造及成組、電池生產裝備、電池回收利用等全鏈條領域,新能源電池產業鏈產值超兩百億元。
來到江門讓荔枝新聞中心記者真切感受到「雙區協作」的魅力:兩者強強聯合,真正實現了「1+1>2」的協同效應,也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做「我們在一起,就會了不起!」
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區委常委、銀湖灣濱海新區管委會主任溫家林說:「未來我們將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精準務實的舉措,開放包容的環境,建雙區產業協作平台,不僅要做長三角技術、人才與資源場景的『對接員』,更要做其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倍增效應的『催化劑』,為區域協作貢獻我們力量。」
中創新航的故事只是雙區協作的一個縮影。如今,兩區間的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互設區域總部、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已成常態,比亞迪常州工廠、騰訊上海研發中心、華為蘇州研究院,都是這一趨勢的生動註腳,兩區企業在跨區布局中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從宏觀層面看,政府間的協同合作也是動作頻頻:江蘇連續14年在澳門舉行葡語國家工商峰會,探尋商機開展相互投資;徐州20多次南下大灣區招商,上百個項目北上落地;肇慶奔赴南京,規劃大型產業集聚區承接長三角創新項目……從企業到政府,兩大區域的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雙向奔涌,推動產業升級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協同共贏。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主任、研究員張燕說:「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的引擎,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的動力源。在新的形勢下,推動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融合聯動發展,至少有兩個效應,一個是『觸媒效應』,通過兩個區域的聯合發展,能夠示範帶動全國其他的區域的融合互動,有利於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促進資源要素在更大範圍內的有效流通和高效的配置。另外一個是『聯動效應』,發揮比較優勢,強強聯合,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供應鏈的相互保障,打造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先進產業集群,為我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有力的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撐。」
(來源:荔枝新聞中心)
相關推薦新聞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