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化的今天,經濟實力不僅意味着財富和生產力,更代表着話語權與影響力。中國經濟的持續強大,使世界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不僅是因為「中國製造」的廣泛存在,更因為「中國思考」開始影響全球議題。越來越多的西方社會開始關注:中國人是怎麼想的?中國社會怎樣看待世界?這正是中國經濟崛起帶來的深層意義。
過去,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形象往往由西方媒體塑造,帶有刻板和片面的視角。然而,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與國際交往的擴大,中國的聲音開始被傾聽。經濟實力使中國在全球產業鏈、能源轉型和科技創新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也讓世界意識到,要理解中國的行動,必須理解中國人的思想和邏輯。
在這一歷史轉變中,海外華文媒體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他們長期立足海外、面向世界,既熟悉中國現實,也了解當地社會的語境,是連接中外輿論的橋梁。
例如,《歐洲僑報》社長高進就觀察到,隨着中國經濟在歐洲影響力的擴大,歐洲政商界對「中國視角」的需求明顯上升。《歐洲僑報》連續報道中歐新能源、數字經濟和文化交流等議題,不僅受到旅歐僑界關注,還多次被歐洲主流媒體引用。法國和德國一些智庫甚至邀請華文記者參與政策討論,希望從「中國觀察者」的角度理解中國民意。這種由經濟實力推動的話語轉移,體現了中國聲音被國際社會認真傾聽的趨勢。

《歐洲僑報》社長高進
同樣,香港的《亞洲周刊》《星島日報》等媒體人也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後,美國學界和媒體界出現一個新現象: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設立中文輿情分析部門,直接關注中國公眾的觀點。這說明,當經濟與科技力量足夠強大時,國際社會自然會關心「中國社會怎麼看」,而不僅僅是「美國怎麼看中國」。
歐洲多家華文媒體也曾在「海絲華文媒體發展論壇」上 my強調,經濟實力讓中國話語更具傳播力,媒體融合讓中國故事更易被世界理解。來自意大利、西班牙的媒體代表分享,他們報道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新能源、參與文化建設的新聞後,當地主流媒體主動轉發報道,甚至邀請華文媒體人上節目解讀中國企業理念。這種「由被報道到被傾聽」的變化,是中國經濟實力轉化為輿論影響力的生動寫照。
與此同時,華文媒體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他們不再只是傳播中國新聞的「窗口」,而是全球議題中的「參與者」和「講述者」。在「一帶一路」、亞投行、碳中和、人工智能等國際議題上,華文媒體通過實地報道和深入分析,讓世界看到一個理性、自信、開放的中國社會。
正如高進所說:「中國經濟的強大,讓中國聲音有了分量;華文媒體的存在,讓這種聲音被理解、被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華文媒體的傳播不僅僅是「講故事」,更是一種「塑造認知」的文化傳播。它通過報道中國民生、科技創新、青年文化等內容,讓世界了解一個立體的中國,一個不僅追求發展、也思考未來的中國。
這種認知的改變,比單純的經濟增長更深遠——因為它關乎信任,關乎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
可以說,中國經濟的強大讓世界重新傾聽中國,而華文媒體讓這種傾聽變得清晰、有溫度、有思想。
當中國人不再只是「被觀察者」,而成為「思想的輸出者」,當「中國人怎麼看」成為全球討論的重要維度時,中國的國際地位便真正從經濟層面延伸到了文化與認知層面。
在新的國際傳播格局中,中國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撐,也需要一支有深度、有格局的華文媒體隊伍。唯有經濟與媒體相輔相成,中國的聲音才能更有力量地走向世界,贏得尊重、贏得理解。
這正是中國經濟強大的真正價值所在——不僅改變世界的市場格局,更改變世界的思想格局。(作者《歐洲僑報》社長高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