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侨报》讯 9月19日至2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世界主流华文媒体走进平凉”采访团到访甘肃平凉市,将深入静宁、庄浪、华亭、崇信、泾川5县和崆峒区,亲身体验“问道圣地,养生平凉”。
伴随着新中国70年的发展足迹,平凉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平凉旅游与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并驾齐驱,成为平凉市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助推平凉脱贫攻坚,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大平凉的新动力、新引擎。
崆峒古镇,古色古香、古韵悠扬。特色小吃满目琳琅,临街商铺鳞次栉比,民俗演出夺人眼球。南来北往的游客,从这里出发一路向西,尽情游览国家5A级景点崆峒山,而后乘兴而归,欣赏古镇的活色生香。一头连着道源圣地,一头连着和谐社会,崆峒古镇是平凉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而就在十年前,平凉旅游却仍面临着“守着金山吃不饱”的境遇。
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平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前有仰韶、齐家古遗址,后有崆峒山、王母宫、大云寺等文旅资源,该如何让这座座“金山”成为富民产业带来真金白银?
答案是走文旅融合之路,打造精品文旅产业。
近年来,平凉市将旅游产业作为全市首要产业来抓,一张蓝图绘到底,确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筹,全要素提升、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多次召开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如今,交通围绕旅游建通道,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林业围绕旅游抓生态,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政法围绕旅游保平安,已然形成部门协作、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新局面。
“十三五”以来,平凉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旅游项目79个,总投资164.32亿元。2019年实施重点文旅项目38个,截止7月底完成投资5.94亿元。平凉市博物馆、泾川花样年美年文化城、崇信汭龙堡农耕文化生态苑等一批文旅项目的陆续建成。
崆峒山大景区、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先后成立管委会,组建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分别与陕旅集团、省城投公司联手合作共同开发,编制完成了《关山大景区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有力助推景区高效快速发展。崇信、华亭、庄浪三县成立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运行体制,使得文化旅游产业焕发新机。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旅游+”战略,统筹推进大景区与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培育了锦绣凤凰等2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探索出“大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乡镇+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农户”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直接或间接带动近3万贫困人口增收。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
如今崆峒区麻武乡月明村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游人如织,昔日的烂河滩变身小桥流水的田园美景,曾经的土坯房换成红瓦白墙的小康屋,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与此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各类文旅产品精彩亮相。灵台县皇甫谧文化园等一批健康养生项目,形成了以“十大养生产品”为主的知名品牌;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弈决崆峒”世界道教名山围棋邀请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拉动体育运动旅游市场,推进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文化研学旅游、康体养生、工业观摩购物、农业观光休闲、农事体验采摘等大众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市内景区、博物馆、纪念馆等各种资源实现整合,问道、礼佛、祈福、崆峒养生游学等8类主题精品的旅游线路顺利推出。
2018年平凉市参加央视财经频道《魅力中国城》第二季两轮竞演,全方位、多维度展现平凉魅力。2019年又精彩亮相北京世园会,向全世界递上“武术之乡”“围棋之乡”“针灸之乡”“书画之乡”的文化名片,进一步擦亮了平凉文化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
为讲好平凉故事,平凉市大力实施“N+1”工程,发行制作了《人文平凉》《崆峒奇观》《遇见崆峒》《神仙留恋的好地方》《忆画崆峒》,以丛书、纪录片、电影、歌曲和剧目的全方位形式,向外界展示一个立体直观多姿多彩的平凉。
昔日偏安西北的平凉,如今成为无数游客追寻“诗和远方”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8年,平凉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分别增长292倍和1309.49倍。截止2019年7月,平凉市累计接待旅客7722.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6.528亿元,初步形成结合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齐全协调的旅游服务体系,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养生大会指定宜居城市”、“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年度文旅扶贫城市”、“优秀魅力城市”、“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