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近年来,黟县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以基地建设、品牌打造、龙头培育、茶旅结合等发展为重点,连年出台茶产业扶持政策,产业发展初具成效,先后获得 “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最美茶乡”等荣誉称号。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7.3万亩(有机认证面积0.23万亩,无公害认证面积5.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80.7%),年产茶3410吨,产值达3.406亿元。
二、经验做法
(一)以政策扶持夯实茶产业基础。制定完善茶产业扶持政策,持续引导产业做大做强。县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从2013年(当年安排300万元)开始,每年安排100万元左右用于扶持茶产业发展。近几年,更是将茶产业持续纳入“五黑”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在县级财政扶持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茶叶财政资金发展茶产业,历年来多次实施中央及省现代农业茶产业发展项目等,共计1000余万元。同时,结合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整合项目资金用以茶产业发展,极大夯实了茶产业基础。
(二)以有机标准提升基地建设。瞄准绿色、有机方向,逐步加强茶园有机产品投入品控制和田间管理,在耕、种、防、收环节严格落实有机茶标准,努力打造绿色有机示范基地。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病虫害防控模式,在全域(3亩以上连片)6.73万亩茶园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采购配送黄板265.4万片。同时,全县已建设茶业全产业链有机化核心示范区4个,新建无性良种茶园0.6万亩,建设高效生态茶园3万亩,改造低产茶园1.2万亩,建立一二三产融合有机示范基地2个(弋江源、五溪山),黑茶标准示范茶园2个(天方、弋江源)。全面推行茶叶质量安全“黑榜”制度,强化茶园投入品行政执法,常态化检查茶叶农残含量。
(三)以主体培育促进茶产业升级。大力发展茶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县现有各类初、精制加工厂3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家(青岭山),省级龙头企业1家(五溪山茶厂),市级龙头企业5家(天方、清野茶厂、柯村茶厂、弋江源、金元),拥有国家级专业合作社2家(明智茶林专业合作社和木子坑蓝溪茶叶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三府尖家庭农场、洪星乡马坦家庭农场),培育省级示范联合体3家(清野茶叶联合体、天方黑茶茶叶联合体、弋江源茶叶联合体)。依托主体带动,支持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通过茶园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方式发展茶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茶叶家庭农场和小型加工厂合作组建联合体,实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初制厂)订单生产,促进茶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
(四)以茶文化挖掘打造特色品牌。立足县域茶叶特色,传承制茶工艺,挖掘茶叶历史。黟山石墨茶曾被李白赞誉,清代时被作为贡品,但因历史原因技艺几近丧失,弋江源茶业从历史典籍中找寻并逐步掌握制作要点,用14年的时间重塑石墨茶,于2018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其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荣获2014—2015年北京春茶节神农奖、陆羽奖。加强茶叶品牌建设和商标培育,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安徽省名牌产品申报。目前,现有安徽省著名商标3个、省名牌产品3个(五溪山、弋江源、古黟)。2017—2019年弋江源牌黄山毛峰、黟山石墨茶荣获北京国际茶叶评比“特别金奖”“金奖”荣誉称号;五溪山毛峰2006年获上海国际文化节金奖,2015年荣获北京春茶节毛峰状元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华东十大名茶。
(五)以茶旅融合壮大产业规模。积极探索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借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融合发展之路。一是打造茶叶特色小镇模式。依托黄山、宏村西递等知名景区及全域旅游,以县都城徽文化茶文化产业项目为核心,收集恢复一批明清年代、风格内容不同的徽派建筑,将茶生态、茶生产、茶资源、茶内涵等融为一体开发,打造茶文化传承发展基地。二是打造茶乡休闲游模式。探索将传统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推进茶主题乡村旅游。结合弋江源乡村客栈、拜祭堂高山茶基地、国家级光唇鱼保护区、柯村红色旅游等乡村游精品线路,推出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事研学游等多条茶文化旅游线路,目前发展已基本成熟的茶旅游线路8条(渔亭至宏村5000多亩茶园观光线路;五溪山省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五溪山大峡谷景区4000多亩的有机茶园休闲度假区;打鼓岭景区、10里黄菇河景区和弋江源茶叶公司及弋江源茶园乡村客栈4000多亩的休闲体验游线路;深冲村2000余亩的茶旅游示范点)。三是打造茶产品创新模式。充分利用优质的茶叶资源和深厚的徽文化底蕴,推进茶产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间合作,研发以茶为主的旅游伴手礼、纪念品、茶食品等,提升茶旅品牌影响力。创新使用黑茶茶砖用作装修材料,修建茶砖牌坊、茶砖长廊、制作工艺摆件等,将茶叶和艺术完美结合,提高茶叶的观赏性与保值空间。
(六)以直播推介带动茶叶营销。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茶产业在内的农特产品影响,积极创新各类电商销售新模式。聚焦目光于“网络直播”平台,主动寻找运用新媒体与消费者互动最佳方式,通过县级领导直播带货方式支持茶叶等产品销售。系列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到180余万人次以上,网上直接成交过万单、销售额百万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将依托“黄山毛峰”加入国家特色产业集群为契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茶产业联合体,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接,加强技术合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规模。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一批标准化茶叶基地。以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为契机,将实施范围从试点区域逐步向全域推广。积极发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推广标准化技术、建设标准化茶园。鼓励支持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原料供应机制,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稳定的原料供应。
二是壮大一批茶叶龙头企业。进一步细化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区域,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鼓励现有的茶业企业通过联合、参股等方式,培育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优、产品质量好的品牌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茶企加工技术升级改造,逐步实现茶叶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强化市场拓展,提升市场影响力,带动茶产业高效快速发展。
三是打造一批知名茶叶品牌。突出“全国重点产茶县、生态产茶县、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独特优势,进一步引导茶企茶农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强化茶叶品质和品牌技术标准,重点培育1—2个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分额。加大品牌宣传推介,鼓励茶企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大茶叶展会,充分利用展会平台,提升产品知名度。
四是培育一批茶旅融合示范点。结合全域旅游,积极推进“旅游+茶”产业融合。发挥茶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抓好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形成以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的生态茶园旅游景区,推动茶园景区、茶旅品牌、茶旅文化、茶旅康养一体化发展,努力在做深做透茶产业与旅游业高度融合的基础上,打造一批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养生等一体的示范区,形成茶旅融合新业态。
五是开发一批茶叶衍生创新产品。深入挖掘茶内涵,利用与省农科院合作优势,共同开发、生产茶叶衍生品,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拉长茶产业发展链条。鼓励古黟黑茶在现有茶砖技艺上进一步提升创新力,支持其他茶企在茶饮、茶食等食用品和茶香皂、茶面膜等实用品的开发力度,努力把“小茶叶”做出“大文章”。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7.3万亩(有机认证面积0.23万亩,无公害认证面积5.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80.7%),年产茶3410吨,产值达3.406亿元。
二、经验做法
(一)以政策扶持夯实茶产业基础。制定完善茶产业扶持政策,持续引导产业做大做强。县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从2013年(当年安排300万元)开始,每年安排100万元左右用于扶持茶产业发展。近几年,更是将茶产业持续纳入“五黑”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在县级财政扶持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茶叶财政资金发展茶产业,历年来多次实施中央及省现代农业茶产业发展项目等,共计1000余万元。同时,结合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整合项目资金用以茶产业发展,极大夯实了茶产业基础。
(二)以有机标准提升基地建设。瞄准绿色、有机方向,逐步加强茶园有机产品投入品控制和田间管理,在耕、种、防、收环节严格落实有机茶标准,努力打造绿色有机示范基地。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病虫害防控模式,在全域(3亩以上连片)6.73万亩茶园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采购配送黄板265.4万片。同时,全县已建设茶业全产业链有机化核心示范区4个,新建无性良种茶园0.6万亩,建设高效生态茶园3万亩,改造低产茶园1.2万亩,建立一二三产融合有机示范基地2个(弋江源、五溪山),黑茶标准示范茶园2个(天方、弋江源)。全面推行茶叶质量安全“黑榜”制度,强化茶园投入品行政执法,常态化检查茶叶农残含量。
(三)以主体培育促进茶产业升级。大力发展茶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县现有各类初、精制加工厂3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家(青岭山),省级龙头企业1家(五溪山茶厂),市级龙头企业5家(天方、清野茶厂、柯村茶厂、弋江源、金元),拥有国家级专业合作社2家(明智茶林专业合作社和木子坑蓝溪茶叶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三府尖家庭农场、洪星乡马坦家庭农场),培育省级示范联合体3家(清野茶叶联合体、天方黑茶茶叶联合体、弋江源茶叶联合体)。依托主体带动,支持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通过茶园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方式发展茶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茶叶家庭农场和小型加工厂合作组建联合体,实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初制厂)订单生产,促进茶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
(四)以茶文化挖掘打造特色品牌。立足县域茶叶特色,传承制茶工艺,挖掘茶叶历史。黟山石墨茶曾被李白赞誉,清代时被作为贡品,但因历史原因技艺几近丧失,弋江源茶业从历史典籍中找寻并逐步掌握制作要点,用14年的时间重塑石墨茶,于2018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其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荣获2014—2015年北京春茶节神农奖、陆羽奖。加强茶叶品牌建设和商标培育,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安徽省名牌产品申报。目前,现有安徽省著名商标3个、省名牌产品3个(五溪山、弋江源、古黟)。2017—2019年弋江源牌黄山毛峰、黟山石墨茶荣获北京国际茶叶评比“特别金奖”“金奖”荣誉称号;五溪山毛峰2006年获上海国际文化节金奖,2015年荣获北京春茶节毛峰状元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华东十大名茶。
(五)以茶旅融合壮大产业规模。积极探索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借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融合发展之路。一是打造茶叶特色小镇模式。依托黄山、宏村西递等知名景区及全域旅游,以县都城徽文化茶文化产业项目为核心,收集恢复一批明清年代、风格内容不同的徽派建筑,将茶生态、茶生产、茶资源、茶内涵等融为一体开发,打造茶文化传承发展基地。二是打造茶乡休闲游模式。探索将传统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推进茶主题乡村旅游。结合弋江源乡村客栈、拜祭堂高山茶基地、国家级光唇鱼保护区、柯村红色旅游等乡村游精品线路,推出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事研学游等多条茶文化旅游线路,目前发展已基本成熟的茶旅游线路8条(渔亭至宏村5000多亩茶园观光线路;五溪山省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五溪山大峡谷景区4000多亩的有机茶园休闲度假区;打鼓岭景区、10里黄菇河景区和弋江源茶叶公司及弋江源茶园乡村客栈4000多亩的休闲体验游线路;深冲村2000余亩的茶旅游示范点)。三是打造茶产品创新模式。充分利用优质的茶叶资源和深厚的徽文化底蕴,推进茶产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间合作,研发以茶为主的旅游伴手礼、纪念品、茶食品等,提升茶旅品牌影响力。创新使用黑茶茶砖用作装修材料,修建茶砖牌坊、茶砖长廊、制作工艺摆件等,将茶叶和艺术完美结合,提高茶叶的观赏性与保值空间。
(六)以直播推介带动茶叶营销。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茶产业在内的农特产品影响,积极创新各类电商销售新模式。聚焦目光于“网络直播”平台,主动寻找运用新媒体与消费者互动最佳方式,通过县级领导直播带货方式支持茶叶等产品销售。系列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到180余万人次以上,网上直接成交过万单、销售额百万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将依托“黄山毛峰”加入国家特色产业集群为契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茶产业联合体,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接,加强技术合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规模。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一批标准化茶叶基地。以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为契机,将实施范围从试点区域逐步向全域推广。积极发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推广标准化技术、建设标准化茶园。鼓励支持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原料供应机制,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稳定的原料供应。
二是壮大一批茶叶龙头企业。进一步细化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区域,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鼓励现有的茶业企业通过联合、参股等方式,培育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优、产品质量好的品牌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茶企加工技术升级改造,逐步实现茶叶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强化市场拓展,提升市场影响力,带动茶产业高效快速发展。
三是打造一批知名茶叶品牌。突出“全国重点产茶县、生态产茶县、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独特优势,进一步引导茶企茶农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强化茶叶品质和品牌技术标准,重点培育1—2个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分额。加大品牌宣传推介,鼓励茶企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大茶叶展会,充分利用展会平台,提升产品知名度。
四是培育一批茶旅融合示范点。结合全域旅游,积极推进“旅游+茶”产业融合。发挥茶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抓好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形成以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的生态茶园旅游景区,推动茶园景区、茶旅品牌、茶旅文化、茶旅康养一体化发展,努力在做深做透茶产业与旅游业高度融合的基础上,打造一批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养生等一体的示范区,形成茶旅融合新业态。
五是开发一批茶叶衍生创新产品。深入挖掘茶内涵,利用与省农科院合作优势,共同开发、生产茶叶衍生品,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拉长茶产业发展链条。鼓励古黟黑茶在现有茶砖技艺上进一步提升创新力,支持其他茶企在茶饮、茶食等食用品和茶香皂、茶面膜等实用品的开发力度,努力把“小茶叶”做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