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见摩洛哥王储哈桑

23件刘开渠雕塑作品无偿捐赠中国国家画院 含8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始雕塑稿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中巴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南方报业与武汉大学签署人才合作协议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葡萄牙语版)在巴西主流媒体播出

时政画说丨从大河到大洋

築夢大灣區樂業樂活 聽聽港青怎麼說

发布时间:   来源: 大公文匯網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灣區立南海,潮湧氣象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歷經五載磨礪,已然推動區域間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北上南下「雙向奔赴」,人流、資金流、物流相互交織,昔日規劃的一小時生活圈願景如今已化為生動的現實,呈現出宜居、宜業、宜游的繁榮景象。

     在這片生機勃發的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無數青年才俊順應國家戰略的脈動,他們的命運軌跡因之而轉變,如同織錦般穿梭於傳統與創新交融的多元文化中,他們的人生故事深深植根於這片熱土,彼此交織,緊密相連。

     粵港澳大灣區蘊藏的發展潛力令世界矚目。(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面對兩地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挑戰,如何實現無縫銜接?面對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又該如何精準把握?跨境發展的重重困難能否被有效化解,並轉化為拓展個體人生邊界的強大動力?……

     且聽港青講述他們的「北上」歷程,見證他們在大灣區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如何借力多重便利條件,實現從學習、生活到工作的全方位融入,鋪展廣闊的人生畫卷,共創大灣區「融合聚變」的新篇章。

     學在灣區 思維認知全新蛻變之旅

     談及在內地學習廣告學的過程,現於暨南大學研讀廣告學專業大三的香港學生袁蕭蕭深有感觸。她發現與香港相比,內地的學習環境與其所就讀的學校緊密聯繫着業界實踐。「這種聯繫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真切地融入日常教學之中,讓我們能夠及時了解行業實操、專業技巧以及最前沿的發展趨勢。」
     袁蕭蕭在校參與的AIGC科普展覽。(受訪者供圖)
     袁蕭蕭在校參與多場行業相關活動。(受訪者供圖)
     袁蕭蕭說,她有很多來自潮汕、北京、上海等不同地域的同學,他們對學業成績(GPA)和個人能力提升的要求極高。在和他們一起參加內地廣告比賽或者共同完成課業任務時,對他們敬業精神和專業精神感受得尤其深刻。

    「在香港我還要帶紙幣購物、出行,在(廣州)大灣區線上支付已全部普及,只需手持一部手機就能輕鬆完成支付,這極大地便利了日常生活。」在內地學習生活的這幾年,袁蕭蕭看到很大的變化,交通設施也遠比預想中便捷,尤其是開通了高鐵之後,短短一小時的車程就能往返於香港和內地城市之間。

     儘管袁蕭蕭對廣州還未完全熟悉,但這座城市已然給予了她足夠的舒適感。廣州的生活節奏相較於香港更為悠閑自在,體現在諸如用餐時顧客無需急於給下一位讓座等日常細節上。此外,內地城市所展現的高性價比消費也深深吸引了她,在餐飲、娛樂和生活成本等方面,袁蕭蕭發現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價格享受到較高的品質生活。
    袁蕭蕭在內地與同學們一起玩樂。(受訪者供圖)
    在個人成長層面,袁蕭蕭通過積極參與各類活動和組織交流,成功地克服了內向性格,變得樂於表達自我,敢於挑戰未知,這一轉變對她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推進,過去一些對內地較為刻板甚至失實的印象正在逐步改變,越來越多香港學生選擇赴內地升學。袁蕭蕭作為義工參與的教育展上,眾多內地高校積極展示其教育優勢和生活環境,吸引了大量香港學生和家長的關注。親身體驗過內地生活的港人分享表明,大灣區正在快速發展,教育質量不斷提升,並為香港青年提供了更多求學和發展的機遇。

     逐夢灣區 「雙向奔赴」築夢理想之地

     除了上學,也有越來越多港澳台年輕人畢業後選擇大灣區作為工作創業的起點,廣州就為這些青年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遇。27歲的葉文龍在職業生涯初期,出於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堅定信心以及親身體驗內地一線工作的渴望,才毅然選擇在2019年前往溫州開啟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隨着「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等機制的推行,粵港民眾往來日益頻繁。綜合考慮家庭親密度和生活便利性等因素後,葉文龍決定回歸大灣區發展。這裏不僅靠近香港便於探親,更有諸多優惠政策與便利措施助力港人在內地生活工作。
     回到廣州工作的葉文龍。(受訪者供圖 )
     在2020年,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儘管當時信息不詳盡,但葉文龍抓住了2021年2月至3月間逐漸明朗化的政策細節,申請多個崗位,並最終在同年7、8月成為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項目主任。該計劃通過政府資助,確保參與計劃的香港青年月薪不低於18000港元,有效縮小了兩地薪資差距,為他們提供了發展良機。

     親身經歷讓葉文龍認識到內地工作效率並不遜色於香港,尤其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城市,「內捲」現象凸顯出高效拚搏的工作氛圍。他相信,在大灣區積累的寶貴經驗將對其未來事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與新技術新產業高地,吸引着眾多港澳及內地人才「雙向奔赴」。國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意義深遠,它為香港居民融入內地生活提供了理想跳板。雖然早年間在非大灣區地區生活時,香港居民可能會遇到如高鐵購票、銀行業務辦理等方面的不便,但在大灣區這些問題已得到顯著改善。如今,大灣區憑藉高度融合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極大地便利了香港居民在內地的生活與工作,有力促進了兩地人才流動與資源共享。
 
      葉文龍探访在穗香港长者。(受訪者供圖)
      作為開放包容的窗口,大灣區鼓勵各地居民相互交流,共同適應變化。廣州市南沙區提出的口號——「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體現了其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香港人在大灣區不僅能傳承發揚文化傳統,更能成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社會的重要紐帶,在全球化交流與合作中貢獻力量。在這個平台上,香港人能夠更好地發揮橋樑作用,聯通世界。

     穿梭灣區 見證區域文化融合之路

     這些在大灣區工作與學習的港澳台人士,過着橫跨數地的「多重生活」,常常需要切換生活方式。May Sze提到自己的生活就是「兩邊跑」:「周末、假期經常去深圳找朋友(之前的同事)相聚,再回去(香港)工作。」

     曾被派駐深圳工作近兩年的May,從事與銀行業務緊密相關的工作。她坦言,內地的工作經驗對她產生了極大的助益,甚至現在許多業務機會的開拓都離不開內地同事的牽線搭橋。
     已經回到香港工作的May。(大公文匯全媒體聞記者攝)
   「香港同事沒有內地同事這麼能喝!」這是令May覺得跟香港同事相處最大的不同。她觀察到內地與香港職場文化存在很多差異,如內地同事間關係親密、互動頻繁,常共同參與家庭聚會、周末休閒活動;而香港同事更注重保持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對個人隱私保護意識較強。此外,內地企業通過團建等活動增進團隊精神。

     她認為,國家的長遠發展,離不開青年一代的成長與歷練,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正是通過促進人才交流和文化融合來實現這一目標。雙向互動加強了香港與內地的社會、經濟及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得兩地人民能夠更加緊密地攜手共進,從而實現容易且持久的融合發展。
     May分享,「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的最好辦法,就是親身感受。」(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超13萬億元人民幣,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正在朝着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既定目標大步邁進,香港青年可以多考慮來這邊尋找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她說,香港青年最有效的融入大灣區方式是「躬身入局」,親身去大灣區工作、生活,與當地居民廣泛交流互動,從而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適應大灣區的生活節奏和社會氛圍。

      五年蝶變,粵港澳大灣區琢玉成器、氣象萬千。在這個舞台上,無數像袁蕭蕭、葉文龍和May一樣的香港青年,他們通過各自獨特的「多重生活」經歷,生動詮釋了在北上南下的追夢路途中,如何勇於打破地域邊界,將生活的多樣性和職業生涯緊密結合,共同描繪出一幅鮮活立體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生活全景圖。

      在這燈火輝煌如同星河般璀璨的灣區生活中,港青們的每一次交融與碰撞都在為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添磚加瓦,他們的每一步奮鬥與突破,不僅譜寫着個人的夢想華章,更是驅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這群港青正攜手並肩,合力創造一個蘊含無盡機遇與潛力的美好未來,共同見證並塑造着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時代巨輪的航程。

     (視頻攝製: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鄔茜、馮書朋、Bins;配音:葉德榮)
上一篇:第二批「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啟動 3名中山眼科醫生赴港交流
下一篇:李家超:大灣區合作體系不斷完善 會加強宣傳支援港人港企在地發展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