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从习主席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里,读懂“何以中国”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家致以美好的祝福

金句来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用音乐邂逅最美的湾区!《扬帆远航大湾区——2025新年音乐会》即将呈现

今晚播出!《启航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晚会》节目单公布

超全汇总!珠三角各地跨年活动大放送,一起迎接2025

誓将大漠换新颜 -记创造库布其绿色奇迹的杭锦人

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杭锦旗库布齐沙漠修建穿沙公路

《欧洲侨报》讯  巍巍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横卧着一条长约360多公里,面积1.86万余平方公里的黄色“长龙”。它似弓弦,将滔滔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

这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新中国成立之时,库布其沙漠在杭锦旗境内分布有1万平方公里,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直接威胁着“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沙区老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安全常受其扰。

几十年来,杭锦人风雨兼程、筚路蓝缕,面对一个有“死亡之海”之称的茫茫大漠,坚守一个绿染黄沙的信仰,为了一个绿富同兴的梦想,一任接一任党委政府、一代又一代沙区各族人民,以超乎想象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战风沙、抗严寒、顶烈日,大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绿色梦想

——挺进库布其沙漠,绿染大漠是一部奋起抗争、悲壮雄浑的进军史,也是一部成就斐然、彪炳史册的奋斗史

“白天屋里点明灯,夜晚沙堵门,立春不出门,出门就活埋人……”一段段人人知晓的顺口溜,道出了在沙漠中生活的艰难,屡屡出现沙进人退、远走他乡的“生态难民”。

1980年,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陈宁布眼看着亲手盖的房子被沙子压垮。人斗不过沙,肆虐的流沙一度掩埋了大半个村庄,道图嘎查一半人都迁在了黄河滩上。

为了生存,陈宁布和乡亲们开始尝试种树,继续与沙抗争,但成活率非常低。

历史,总会峰回路转。

1997年,杭锦旗决定修建穿沙公路。

在《杭锦旗穿沙公路建设大会战纪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白富华同志带领公路段副段长、工程师吴有清和交通系统的八名技术人员和旗电视台一名记者,对穿沙公路全线进行了勘测设计,勘测队员手拉测绳,肩扛塔尺、仪器、木桩,顶烈日,扛沙包,起早摸黑,忍饥受渴,利用29天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柠条沙柳林,穿越荆棘、沼泽滩,最后赶着毛驴闯进“死亡之海”——库布其特大沙漠。

烈日当头如火烤,烫沙灼脚无法行,就连摄像机都因高温停止工作,在饮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家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歌,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全线的勘测设计外业任务。

“修路难,护路更难。三度寒暑,五次万人会战,这条路是13万杭锦人的汗水凝结而成。”抚今追昔,回想起当年万人空巷齐修路的往事,时任杭锦旗交通局原局长白富华感慨万千。

治沙大会战场面壮观宏大,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彩旗飞扬,机车声、铡刀声、铁锹声四处作响,宣传车来回逡巡,医疗队不停穿梭,为伤病员发放药品、包扎、输液。

1998年4月10日,国家、地方各级新闻记者云集穿沙公路施工现场,时任杭锦旗委书记白玉岭同志主持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介绍穿沙公路建设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时,他不自禁流下了眼泪。参加发布会的40多名记者在接下来的深入采访,也深深被杭锦人立志改变贫穷面貌的精神而感动,边落泪边记录着。

1999年,杭锦人民让天堑变通途,打通了“穿沙公路”。

这条全长115公里的黑色油路,犹如一把绿色利剑,径直插入库布其沙漠腹地,硬生生将沙漠拦腰“劈断”,被盛赞为大漠奇迹,“穿沙精神”更是享誉全国,由此拉开了大规模治沙的帷幕。

进入新世纪,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亿利资源集团等企业开始参与治沙,流转农牧民荒沙地。

“我那时候非常讨厌沙漠,嫌弃自己的家乡,咋能出生在这么个地方,一直想逃离。”道图嘎查牧民敖特更花,谈起当时情景坦率直言,沙漠里能种活树,简直是做白日梦……

最初,像敖特更花一样,许多农牧民对企业的加入产生质疑。

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库布其沙漠治理开启了全新的征程。

2014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首个绿色中国梦的公益广告——沙漠绿洲中国梦。独贵塔拉镇农民张喜旺在13亿中国观众面前分享了他们25年的绿色梦想,就是让这片沙漠长出绿树、长出地道药材、长出原味道果蔬、长出绿色生活、长出生态文明。

斗转星移,与沙的相伴相生中,人们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防沙治沙”、守护生存防线到“靠沙吃沙”、“绿富同兴”,库布其人在探索,正如张喜旺在公益广告中所言“有梦想就有希望”。

“至今,我们民工联队绿化沙漠面积达到了2万多亩,成活率均在95%以上。减去工友们的日常花销和劳务费,自己每年能收入10多万元。”43岁的敖特更花说,像我们这样的民工联队当地就有200多个,工友们跟着干活,一天能挣到200多元,一年能收入好几万。

亲眼见证年轻一辈的日子越过越滋润,陈宁布老人打心里高兴。而老人一家的生活,也在生态修复、发展“沙漠经济”的过程中,有了很大改善,住上了127平米的白瓷砖大房子,养的羊由原来的几十只增加到几百只。

从市民到农牧民,从政府领导到民间组织,都把绿色作为家园的底色。白玉岭、王文彪、乌日更达赖等典型榜样,都是用绿色装扮杭锦旗的先行者,他们被人尊敬,也被追随!

库布其,这个昔日的“死亡之海”,今朝变成了“希望之海”,公路南北纵贯,草灌乔筑成一道道绿色长龙。年降雨量不断增加,沙尘天气次数减少,生物种类由十几种增至530多种。

绿色奇迹

——库布其沙漠治理实践,探索出“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唱响新时代的绿色赞歌,铸就新征程的绿色传奇

缺少科技参与,库布其曾一度陷入“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怪圈。

杭锦人提出,治沙一天不止,创新一日不停。从最初固沙、植树、种草开始,不停地试行实验、改良技术。草方格沙障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四通八达的沙漠交通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被世界赞誉为凝聚库布其治沙智慧的“中国魔方”。

一个个时间节点,一场场“头脑风暴”,一代代人始终把库布其沙漠治理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来抓,让绿色植入基因,流淌血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更是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推动了库布其沙漠治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沙漠是怎么变成沃野的?靠的是尊重自然、科学治沙、持续创新。

俗话说“伏汛好抢,凌汛难防。”库布其沙漠中的引凌汛水治沙项目,创新性地将“水害”变“水利”。在杭锦旗,5000多万立方米的黄河凌汛水滋润干涸的沙漠,形成水面11平方公里,一次性治理沙漠36平方公里,生态效果明显。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杭锦旗用产业拉动防沙治沙,在生态产业链上做文章,从“谈沙色变”到对沙“情有独钟”,上演了一场沙里淘金、绿富同兴的生态大戏。

5万亩的阿木古龙农场是库布其甘草种植最主要的示范性项目。甘草领域研发了亿利甘草良咽、复方甘草片和复方甘草口服液等特色中蒙药系列产品,成功打造了沙漠生态健康产业链。

伊泰百万亩碳汇林工程、绿远梭梭嫁接肉苁蓉、源丰生物质热电、同圆工业治沙项目……大批企业组成集团军规模化治沙、科学开发林沙资源,带动了库布其沙区由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

“吃了上顿没下顿,夹生窝头沙碜牙”,流传于农牧民口中的这句顺口溜,正是之前沙区百姓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今,在库布其沙漠深处,牧民孟克达来一家人去年收入30万元,听上去有些难以置信,但对40岁的他来说,这已是现实。孟克达来家住七星湖旅游景区境内的牧民新村,他拥有“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等七种新身份,每一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和治沙企业累计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沙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400元增长到1.5万元,实现了祖辈梦想,充分共享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库布其治沙事业拥有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绿色贡献

-——探究“库布其绿色启示”,不忘初心,共建家园,同圆美丽中国梦;勇于担当,共享经验,展现壮美中国心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为了实现绿色中国梦,杭锦人高擎绿色之剑,尊重自然、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划破“沙漠不可治理”的坚冰,守住了自己的家园,守卫了九曲母亲河,守护了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创造出了一个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防沙治沙的技术和经验,已经推广到新疆、甘肃、青海、河北等省区。

行走在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展大厅,一幅长约50米的巨型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图映入眼眸。在绿色土地的“夹缝”中,黄褐色的“一带一路”从中国向西延伸,越过里海,直抵地中海。

2017年9月6日,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

从曾经万里飞沙的库布其沙漠,到被称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再到“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杭锦人创造的“绿色奇迹”,让全国和世界刮目相看。

“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成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治荒漠化模式,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今日,“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已经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并沿着“一带一路”,继续在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落地生根,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已越关山,再眺雄峰。

阴山起伏依旧,黄河东去不返,而今库布其生态面貌已然天翻地覆。巨变背后,是杭锦人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是绿色发展的拔节之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历史的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将是崭新的。

奋进新时代,杭锦人高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旗帜,以源自库布其的精神力量催动绿色发展,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追望新的阳光。

未来可期,生态杭锦誓将一张“绿色发展”蓝图绘到底,已经整装再出发,杭锦人定会带来更多惊喜,给世界、给中国,也给自己。

上一篇:海外华文媒体探访鄂尔多斯草原丝路文化景区的核心景观草原丝路小镇—康镇
下一篇:在南极赴一场最美的约会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