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侨报》讯 拿起垃圾钳,穿上印有“河湖管护”字样的马甲,每天午休过后,家住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的76岁退休党员马世良便开始了他的义务巡河工作。
沿着西宁的母亲河——湟水河溯流而上,从新宁桥至海湖桥的这1.9公里河道,就是他的“责任”所在。
退休后又去管河道?这件事还得从1年前说起。2018年4月13日,虎台街道办事处海晏路社区选聘了马世良担任河道的义务河长,从那天起,他便每天坚持巡河。
“退了休在家也没有事,每天巡河既能锻炼锻炼身体,也能发挥咱党员的余热,为保护环境做点贡献,一举两得呢。”马世良说。
虽然是义务性工作,马世良却格外认真。有没有人在河道里排污水、倒垃圾,河岸卫生是不是干净,有没有商贩违规占用河岸道路摆摊,这些都是马世良日常巡查中要做的工作。
“一到河边,我就打开‘夏都河长’软件,点击‘开始巡河’,每天走的公里数、路线都会记录在软件里,发现河道里有垃圾或漂浮物,也可以拍照上传,很智能!”马世良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着手机。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虎台湟水河长微信工作群’,遇到问题也可以在群里反映,领导会及时安排相关部门解决,效率很高。”马世良说。
如今在西宁市城西区,像马世良这样的义务河长就有14位。据了解,这是城西区继河长制“四轮巡查法”后的又一升级创新——五轮巡查法,即在原有区级河长、镇(街道)级河长、村(社区)级河长、河道专职巡查员的基础上增设的义务河长。“义务河长是对河长制体系的完善,有效发挥了社会力量,同时也在辖区营造了全员参与环境治理的良好风尚。”海晏路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张梅说。
自河长制、湖长制推行以来,城西区不断完善“三级河长+社会化管理”的四级网络管理体系,采用“委托+聘请”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保洁公司,对河道及河岸垃圾进行清理,建立起了“1+7+N”的河流管理机制。
同时,通过建立“城西区河长制微信工作群”,要求各级河长单位每天发布工作动态,确保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及时到位,落实了“日监管和日清理”的机制。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的方法,进一步加大了对湟水河、南川河(城西段)支流水环境、河岸卫生、涉河基础设施管护等工作的巡查力度。
“河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河道能不能管好还要看执法力度。因此,我们以‘警城联勤’的方式维护辖区河道的执法秩序。目前已整治了河、沟道沿岸114家小、散、乱、污企业,同时对湟水河段、火烧沟沿岸畜禽养殖企业界定了养殖区、禁养区,加强对河水、污水、雨水、中水‘四水共治’,尽可能从根源上清除污染。”城西区河湖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包桂清说。
随着《城西区河长会议制度(试行)》等七项相关制度的相继出台,城西区河流和涉水区域的协调管理也有了更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包桂清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巡查力度,完善各项制度,努力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如今,在西宁黑泉水库、景阳水库、盘道水库、大南川水库、大石门水库……28座水库亦有“大管家”——湖长!
据了解,启动实施湖长制,是全面推进河长制的延伸和拓展。是西宁市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高质量推动“河湖清”建设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
记者从西宁市河长制管理办公室获悉,西宁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西宁市湖长制实施方案》,该市28座水库、86座涝池及其他人工水体等涉水区域纳入了湖长制管理范围,进一步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湖长体系,为打好碧水保卫战提供了保障。
中共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晓担任市级总湖长,西宁市市长张晓容担任市级副总湖长……同时,水库所在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也按照行政区域分级设立湖长,86座涝池分别设立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责任人。
2015年11月西宁市在青海率先实施了河长制,逐步将湟水河(西宁段)及北川河、南川河等各级支流,共计65条河流纳入了管理范围,同时将3座大中型水库、18处万亩灌区、4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1处重要湿地也一并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
在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的基础上,西宁按照国家和省上要求,实施湖长制。我市进一步对全市水库和涝池的数量、分布、位置、库容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将西宁市28座水库、86座涝池纳入湖长制管理范围。这28座水库包括黑泉水库、景阳水库、盘道水库、大南川水库、大石门水库、云谷川水库、西纳川水库、大华水库等。
同时,湟水湿地公园、市级各公园管理范围内的人工水体及各林场绿化区范围内的人工水体等均由市林业局依据职能建立健全湖长制组织体系。
通过河湖长制的全力推行,西宁正逐步建立起上下游共治、左右岸同治、多部门联治、全社会群治的管理保护机制,让河湖面貌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