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会见意大利总理

全球超80支队伍齐聚汕头,角逐“世界粤菜厨皇”

成都锦江少年“说唱俑”登台国家大剧院

成都青羊的温暖:肯德基“食物驿站”扩列 余量美食暖社区

李强会见南非总统

九寨沟景区年度游客突破700万人次

佛山秋假“鱼档少年”走红背后:最好的课堂在身边的烟火日常

发布时间:   来源: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佛山

这个秋天,佛山“首个秋假”的热搜,被三个刮鱼鳞的孩子占据了。

11月13日,南海区大沥岐发肉菜市场里,三个孩子并排站在红色塑胶凳边上,人手一条鱼正在比赛“刮鱼鳞”。10岁的杨今府率先完成,俯身下腰从水盆里再次抓鱼。他的身旁,9岁的妹妹杨今好和幼儿园大班的堂弟杨今晨手拿刮鳞器在鱼身上快速移动,银光闪烁间,鳞片如雨落下。市场的喧嚣、顾客的询价、鱼盆的水声,与他们的笑声构成了一场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堂。

11月13日,三小孩在岐发肉菜市场鱼摊前比赛刮鱼鳞。市民吴先生供图

这寻常一幕,被市民吴先生偶然捕捉并传至网络,经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报道后,短短几天,视频点燃了舆论场,从佛山本地火到全国,三个“鱼档小孩”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点赞。被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青春上海、佛山发布、南海大沥等央媒及官方政务平台点赞转发,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教育杂志社、佛山电视台、深圳卫视等20余家省市媒体争先转载。在众多关于“秋假意义”的讨论中,一种声音逐渐清晰:假期未必是远方的诗,也可以是身边的烟火;教育不只在课本里,更在真实的生活中。

记者循着热度走进市场,找到了视频的主角,在这个开了三十多年的潮汕家族鱼档里,我们窥见一个关于劳动、陪伴与代际传承的教育故事。

从“守鱼小弟”到“鱼档高手”,岁少年的鱼档成长记

留着小平头,笑起来露出两颗门牙,10岁的杨今府是三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目前就读于佛山南海黄岐小学四年级。作为采访中的主要叙述者,面对镜头,他略显腼腆,但谈起鱼档的日常,眼神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杨今府抱起鱼档的吊水大头鱼

“那天是秋假第二天,档口特别忙。”他回忆道,父亲进了两百多斤大头鱼,临收工还没卖完,奶奶便提议将剩下的鱼处理干净。“我就让弟弟拿了三张凳子,我们在外面比赛打鱼鳞。”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又一个普通的假期日常,却不成想成了全网关注的焦点。

对于秋假,杨今府并非没有向往。他坦言自己也想出去玩。但这种念头往往在看到父母疲惫身影时悄然消散,“假期档口最忙,他们累得连饭都吃不下。”七岁那年,他第一次主动向妈妈提出要去鱼档帮忙,最初父母是拒绝的,觉得档口太累太脏了,更不想让小孩走自己的“老路”。但杨今府偷偷观察、默默学习,趁父母不在时“溜”进档口尝试,并成功处理和卖出四条三斤的草鱼,“那一刻感觉特别开心,因为我成功做成了一件事。”从看守鱼货到打鳞、剖肚,他一步步“征服”了各色鱼类,也争取到帮助父母的机会。

档口内,杨今府正在刮鱼鳞

“最快一分钟处理一条鱼,最大四十多斤的鱼也能杀”,如今,杨今府已能熟练处理绝大多数常见鱼种。问及拿货挑鱼秘诀,他侃侃而谈:草鱼要挑鳞片光亮、眼睛明亮的;大头鱼要看颜色、观眼位、察唇尾……这些知识并非来自学校课堂和课本,而是其父母和小叔的言传身教,是无数次观察与实践后的经验结晶。

鱼摊上的秋假课堂:言传身教,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在鱼档,杨今府还找到了独特的乐趣。“可以和家人比赛打鱼鳞,还能展示新学的刀工。”每当父母夸赞“我家儿子最厉害了”,他便“乐开了花”。这种陪伴,虽局限于方寸档口,却充满了共同劳作的温度。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在劳动中早早领悟的诚信之道。一次他失手杀破了罗非鱼的苦胆,立即主动向顾客说明并更换。“妈妈说过,不能把苦鱼卖给人,否则既输了钱,也输了诚信。”这份朴素的价值观,在一次次刮鳞去鳃中,深深烙印进他的品格。

学业上,杨今府同样自律,每天作业都是在托班完成后才回到家里。母亲常对他说:“考上好大学,就不用做这么辛苦的活。”这话他记在心里。同在岐发肉菜市场的杂货铺老板丘先生,对杨今府也是赞不绝口:“七八岁就来帮忙了,很勤奋,在学校成绩也好,还是班长。”在他看来,这些孩子最可贵的是理解父母的艰辛,懂得生活不易。“现在很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们这样挺好的,这是劳动教育的意义。”

杨今府和堂弟杨今晨在档口帮忙

在杨今府身后,妹妹杨今好和堂弟杨今晨正沿着他的足迹慢慢成长。

同样就读于佛山南海黄岐小学的杨今好今年9岁,今年刚开始学习打鱼鳞,对她而言,秋假最大的意义是“可以跟爸妈在一起”。她有个朴素心愿:“等长大了,要带爸爸妈妈出去玩,因为他们太累了。”

腼腆的杨今好说长大后要带爸妈出去玩。

7岁的杨今晨则视堂哥为偶像。“我偷偷看哥哥怎么挑鱼、打鱼鳞,看了三天就学会了。”他骄傲地说:“今年应该就能学会杀鱼了”。在他稚嫩的认知里,能像哥哥那样熟悉地处理一条鱼,帮到父母,是件无比光荣的事。

杨今晨表示在鱼档帮忙既好玩又有成就感。

这种“大哥带小弟”的模式,在杨今府的小叔杨进昌看来至关重要:“把大侄子教好作为榜样,小的都会以他为荣,一个影响一个,家长就不用太操心。”

父辈视角:潮汕特色生活哲学在“实战”中培养应变能力

“没时间带他们出去玩,便想方设法在档口给他们创造一点乐趣。”杨今府的小叔杨进昌是个“90后”,他运营着自家鱼摊自媒体账号。在他看来,小朋友的好奇心和适应能力都很强,在家庭因生计无法秋游的时候,档口也是个好选择。“你给他们那种竞赛的心态,比谁刮得快、刮得干净,他们就会比较沉浸在这个乐趣中。”

杨进昌觉得,让小孩参与档口劳动,远胜于在家看电视玩手机。“他们的眼神很亮,一点不近视。”他认为,市场是绝佳的“实战”课堂:“培训班是纸上谈兵,这里是真刀真枪。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怎么应对刁钻的、小气的、大方的顾客,他自己会摸索。”

杨今府的小叔杨进昌。

作为父辈,杨进昌的教育理念带着鲜明的潮汕特色与生活智慧:在“实战”中培养应变能力。“这档口经营三十多年了,我和我哥从小也是这样过来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笑道:“我们那代更‘残酷’,七八岁就骑单车送货了。”而今,他看到孩子们在档口找到乐趣、建立责任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坚信,尽早培养独立能力,能增强孩子未来的抗压能力,“在菜市场里,小孩子学会察言观色、算数卖鱼,就是在开发头脑。”

作为家庭大哥,杨进威的话语更为朴实直率。“潮汕小孩都这样。”他轻描淡写地说。最初他也心疼孩子,不愿让他们接触脏累的活,是杨今府自己坚持“试试看”。“试着试着他就上路了,现在真的帮了很多忙。”杨进威补充道。

杨今府的父亲杨进威。

他坦言,面对春秋假新增假期,他起初也感到困惑与烦恼:“城市里有什么秋收?”好在家中生意是个社会与生活实践的最佳场合,孩子们在档口帮忙也是一种“休假”方式——既能陪伴父母,又能接触社会、学习技能。

对于杨今府的未来,他没有特定规划:“能脱离‘鱼乐圈’当然好,脱离不了也没办法。”这种看似随缘的态度背后,是两代人扎根鱼档的现实,以及对“踏实过日子”的深刻认同。

秋假之后:回归课堂,但生活的教育永不落幕

秋假结束了,杨今府和妹妹回到了课堂,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学校秋游。但鱼档的红色塑胶凳依然在那里,周末和下一个假期,他们还会回来,继续他们与鱼的“较量”。

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并非因其“特殊”,恰是因为在万千潮汕家庭、在无数依托家庭小生意生存的群体中,这是一种朴素的常态。它触碰了公众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在知识学习之外,劳动实践、家庭责任、生活体验,同样是成长不可或缺的维度。

杨今府家的鱼档档口

杨今府们或许不曾读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但他们在刮鳞杀鱼间,实践着最生动的劳动教育;他们或许说不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在与父母并肩劳作的无数个清晨黄昏,他们感受着最踏实的亲情;他们尚不能完全理解“传承”的沉重与光荣,但已在潜移默化中,接过了家族技艺与处世哲学。

在这个秋假,三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用沾满鱼鳞的双手,为我们诠释了一种可能:最好的教育,或许就藏在最朴实的生活里。而那把杀鱼的刀,剖开的不仅是鱼的肚腹,也是一个少年对生活、对责任、对未来的最初理解。

他们的童年,浸润着鱼腥味,却也充满了劳动的欢欣、陪伴的温暖与成长的坚实。这,或许是秋假最意外的收获,也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郑煜晓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郑俊彬

来源: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佛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成都锦江少年“说唱俑”登台国家大剧院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