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作者:周翔
淮安千年古邑,诗礼传承,文脉赓续。许多方言俚语,也刻蚀着楚风淮韵,积淀了铁马金戈。
不消说口口相传保存下来的入声字,古韵悠悠,令北人啧啧称羡。陈白尘在怀乡文中曾引清江浦童谣:“茶叶棒子紫巍巍,有人送你花露水;花露水,黄滴滴,有人送你手巾捏;手巾捏,白飘飘,有人送你雪花膏……”其间“黄滴滴”、“手巾捏”,韵脚是淮音里特有的入声,读来短而轻,弄得六句歌谣三番转韵,抑扬波折,声色有致。
也不消说那浸透岁月的炼字,拿捏之精准、把握之适度,无出其右者。上年纪的淮人,嫌物件柔弱,经不起摔打,曰“穰(ránɡ)”。穰者,稻草麦秸之属也。譬如:体恤某公染疾初愈——身体穰呵;自恼利益明显受损——吃亏不穰呢!这个“穰”字,读来弱弱的,意思妥妥的,情感满满的,还有第二个字可从情、音、义三维度如此表达吗?当然没有!倘若夸赞人物、家什粗壮结实呢,淮人则曰“奘(zhuǎnɡ)”。譬如说:这杨树长得真奘,这孩子身高腰奘。一个“奘”字,兼具了粗、壮、刚、强诸义,状物则显物之粗壮结实,赞人则溢人之孔武威猛。搜肠刮肚,现代汉语词汇里,无可替代者,或许英文单词“strong”勉强能够对应。
今天仅说一“卯”字,且看吾乡人如何古为今用,极尽雅俗之妙。“卯”,在淮安市区及淮阴、洪泽一带的方言里等同于北方话的“咱”。考其源而溯其流,这“卯”字的借用很有讲究。
先说其源,卯是见诸甲骨文的最早文字,在干支纪年中,属地支,排行第“四”,固有“子丑寅卯”之说。上古以十二地支计时,卯时代表上午五点到七点。古代官衙上班早,卯时点名,因此称点名为“点卯”、报到为“应卯”、签名为“签卯”。若卯时未到,将受责罚。《诗经.齐风》《鸡鸣》篇曰:“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瞧瞧古代官员对早朝的待期与紧张,竟把几只苍蝇的“嗡嗡”当鸡鸣,把明月之光当日出!淮人自古出将入相,妇孺皆知“点卯”之意。明人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有孙悟空操淮腔数人头的描写:“你等是哪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这也很好的证明,古代的点卯签卯,就是今天的打卡签名。当然,淮人之高明不在于领悟于此,而在于活用于斯。点卯签卯,是点谁签谁?不就是当事人“我”嘛!于是淮人当仁不让,以“卯”自称。时常听到淮人自信时,会说“你算了吧,看卯的!”已然意决时,会说“他不来就算了,卯自己干!”不禁自夸时,会说“卯家年糕蒸得好,您尝尝!”放眼九州,从古至今以“卯”自称的地方不曾见,而独淮人如此,且不显唐突,绝了!
再溯其流。卯字用作人称,史志典籍虽不见载,但民间文学里屡见不鲜。源于宋元、盛于明清的民间文艺如戏曲、评书、话本小说等,方言俚语运用广泛,其中江湖人物常以“洒家”“卯家”“咱家”“山人”等自称,称“洒家”“卯家”者,多为豪横仗义之辈,称“咱家”的,多有入乡随俗套近乎之心,而以“山人”自居者,摆明了是以高人隐士自诩。记得少年时,常在夏夜的乡场上、隆冬的暖阳里,听游走乡村的民间艺人说书,说到要紧处,就见那说书人陡顿,提起,猛抬嗓门:“只听得一声高叫——卯家来也,就见一白袍小将斜刺里拍马杀到!”直把满场听众生生提起,又霎然放下。虽然是四十多年前的乡村场景,我一直不能忘怀,不是我惦念贫困年代,而是忘不了我生活清苦而又生性乐观的父老兄弟。特别是那说书人的一声呐喊,让在场的老少爷们,仿佛都成了常山赵子龙、白衣罗成!在那呐喊声里,并不温饱乡人们,听到了温热的乡音,完成了精神穿越,满足了英雄情结。这,是我不可忘记的。
淮安千年古邑,诗礼传承,文脉赓续。许多方言俚语,也刻蚀着楚风淮韵,积淀了铁马金戈。
不消说口口相传保存下来的入声字,古韵悠悠,令北人啧啧称羡。陈白尘在怀乡文中曾引清江浦童谣:“茶叶棒子紫巍巍,有人送你花露水;花露水,黄滴滴,有人送你手巾捏;手巾捏,白飘飘,有人送你雪花膏……”其间“黄滴滴”、“手巾捏”,韵脚是淮音里特有的入声,读来短而轻,弄得六句歌谣三番转韵,抑扬波折,声色有致。
也不消说那浸透岁月的炼字,拿捏之精准、把握之适度,无出其右者。上年纪的淮人,嫌物件柔弱,经不起摔打,曰“穰(ránɡ)”。穰者,稻草麦秸之属也。譬如:体恤某公染疾初愈——身体穰呵;自恼利益明显受损——吃亏不穰呢!这个“穰”字,读来弱弱的,意思妥妥的,情感满满的,还有第二个字可从情、音、义三维度如此表达吗?当然没有!倘若夸赞人物、家什粗壮结实呢,淮人则曰“奘(zhuǎnɡ)”。譬如说:这杨树长得真奘,这孩子身高腰奘。一个“奘”字,兼具了粗、壮、刚、强诸义,状物则显物之粗壮结实,赞人则溢人之孔武威猛。搜肠刮肚,现代汉语词汇里,无可替代者,或许英文单词“strong”勉强能够对应。
今天仅说一“卯”字,且看吾乡人如何古为今用,极尽雅俗之妙。“卯”,在淮安市区及淮阴、洪泽一带的方言里等同于北方话的“咱”。考其源而溯其流,这“卯”字的借用很有讲究。
先说其源,卯是见诸甲骨文的最早文字,在干支纪年中,属地支,排行第“四”,固有“子丑寅卯”之说。上古以十二地支计时,卯时代表上午五点到七点。古代官衙上班早,卯时点名,因此称点名为“点卯”、报到为“应卯”、签名为“签卯”。若卯时未到,将受责罚。《诗经.齐风》《鸡鸣》篇曰:“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瞧瞧古代官员对早朝的待期与紧张,竟把几只苍蝇的“嗡嗡”当鸡鸣,把明月之光当日出!淮人自古出将入相,妇孺皆知“点卯”之意。明人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有孙悟空操淮腔数人头的描写:“你等是哪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这也很好的证明,古代的点卯签卯,就是今天的打卡签名。当然,淮人之高明不在于领悟于此,而在于活用于斯。点卯签卯,是点谁签谁?不就是当事人“我”嘛!于是淮人当仁不让,以“卯”自称。时常听到淮人自信时,会说“你算了吧,看卯的!”已然意决时,会说“他不来就算了,卯自己干!”不禁自夸时,会说“卯家年糕蒸得好,您尝尝!”放眼九州,从古至今以“卯”自称的地方不曾见,而独淮人如此,且不显唐突,绝了!
再溯其流。卯字用作人称,史志典籍虽不见载,但民间文学里屡见不鲜。源于宋元、盛于明清的民间文艺如戏曲、评书、话本小说等,方言俚语运用广泛,其中江湖人物常以“洒家”“卯家”“咱家”“山人”等自称,称“洒家”“卯家”者,多为豪横仗义之辈,称“咱家”的,多有入乡随俗套近乎之心,而以“山人”自居者,摆明了是以高人隐士自诩。记得少年时,常在夏夜的乡场上、隆冬的暖阳里,听游走乡村的民间艺人说书,说到要紧处,就见那说书人陡顿,提起,猛抬嗓门:“只听得一声高叫——卯家来也,就见一白袍小将斜刺里拍马杀到!”直把满场听众生生提起,又霎然放下。虽然是四十多年前的乡村场景,我一直不能忘怀,不是我惦念贫困年代,而是忘不了我生活清苦而又生性乐观的父老兄弟。特别是那说书人的一声呐喊,让在场的老少爷们,仿佛都成了常山赵子龙、白衣罗成!在那呐喊声里,并不温饱乡人们,听到了温热的乡音,完成了精神穿越,满足了英雄情结。这,是我不可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