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作者:张露萍
逝水流年,2022年是越剧泰斗袁雪芬先生百年诞辰暨越剧改革80周年,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官方机构和戏曲社团纷纷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伟大的越剧奠基人和开拓者。作为袁派再传弟子,我很荣幸能跟随恩师方亚芬和一众师姐妹们参加了系列活动。回想起结缘袁派20多年的点点滴滴,让我心潮起伏,颇多感慨。
一、初识和结缘
在宁波艺校学艺期间,戏校老师们严格要求,我亦如海绵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打磨自己。第二年,学校外聘了贺世忠、王颐玲两位老师来任教。贺老师第一次见到我,端详片刻,说:“这小丫头,脸型有点像年轻时候的袁雪芬。”贺老师不经意间为我指引了从艺和追求的方向。之后,我收集了袁派的各种学习资源,以及袁老和朱东韵、方亚芬等诸位名家老师的磁带,潜心钻研。毕业演出时,学了第一出袁派折子戏《双烈记.夸夫》。
二、入院和打磨
毕业后,我顺利考入了杭州越剧院。进团后,我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袁派的传习者。刚入院不久,领导便安排小班演员排《碧玉簪》,我有幸成担任前半部分“李秀英”一角,越剧表演艺术家谢群英老师一招一式悉心教导。后来我学了其它的戏,谢群英老师也经常不遗余力地提携和帮助我深耕表演之路,让我受益匪浅。
三、拜师和成长
戏曲的四功五法,唱是当仁不让居第一位的。剧团专门安排老师教我练唱,有一次在练唱中途休息的时候,排练厅角落里走过来一位憨厚长者,和颜悦色地问我:“小丫头,你是唱袁派的吗? ”我羞怯地点点头并低声回应道:“是的老师。”
“你叫什么名字啊?”
“张露萍,我唱得不太好……......”
“韵味还可以,好好唱,会有进步的。”老师的鼓励犹如一股暖流浇灌着我。随后同事羡慕地告诉我,这就是中国越剧唱腔设计第一人、上海越剧院陈钧老师。
单位赴上海演出新戏《少年天子》,让我得以结缘当代越剧代表性表演艺术家、袁派大家方亚芬老师。演出结束后,蓦然发现方亚芬老师来到了后台,原来她一直在台下看我们演出。陈晓红老师不失时机地把我拉到方老师面前说:“亚芬,这个是我们单位唱袁派的小丫头张露萍。”方亚芬老师一边仔细端详着我一边笑眯眯地说:“我知道的,陈钧老师曾经和我提过,杭越有个袁派唱得蛮不错小丫头。”原来陈钧老师已经帮我跟方老师“牵线”了。于是我鼓起勇气开口向方老师求教,方老师谦逊地看着我说:“有不懂的打电话给我,我们一起探讨学习。”就这样,我们师徒缘分开启了。
虽然方老师在上海,我在杭州,我会抽出时间去上海向老师讨教学习。方老师和我心有灵犀,总是抓住每一个时机为我说戏,希望争分夺秒的地多学一点老师的精华。方老师常邀请身边的师姐妹一起演练,互为镜子,取长补短。
一段时间下来,老师认为我的业务水准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文嫂”一角,得到了各位师长的普遍认可。
四、亲获袁祖教诲
有一次,方亚芬老师来浙江电视台录音之际,得知我正在研习《梁祝》里的“楼台会”。老师近乎争分夺秒,没顾得上吃晚饭就给我说戏,一口气排到深夜,然后马不停蹄匆匆进了录音棚。 一直想跟老师办个拜师仪式,但方亚芬老师恪守袁雪芬先生创导的传承规矩:师生相传优于师徒相传,做好弘扬传承方为初心。
早年袁派专场演出中,祖师袁雪芬先生因为身体欠佳住院,未能观看我们的演出。方老师特意带我们师姐妹去医院探望袁祖,这是我第一次得瞻一代宗师。
尽管袁祖缠绵病榻,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方老师一一跟祖师介绍我们。袁雪芬先生颌首微笑:还有比看到越剧的兴盛、袁派艺术的繁荣,更让人开心的事么。
在袁祖勉励褒奖之余,还特别叮嘱我们:袁派姐妹之间都建立良好联系,多沟通,要团结,要相互学习,要相互取长补短,要学会抱团取暖才是进步的最佳捷径。
难忘的2022年对我来说更是饮水思源的一年。感恩袁雪芬先生为现代越剧注入了新思想,创立了系统科学、严严实实的表演体系,开创了新的戏曲时代。是袁雪芬先生倡导越剧改革,才使得越剧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后来居上,大放光芒,最终成就为中国“第二国剧”。她那一直坚持创新的精神,和不畏艰难的性格和勇气,永远是我们后人楷模。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祖师袁雪芬先生的座右铭从民国时期贯彻至今,已成为中国戏剧界崇高的道德标杆,我始终牢记在心,它鞭策着我前行,它时刻提醒着我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一如既往地以袁祖为榜样,为弘扬越剧文化和推广袁派艺术贡献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张露萍,国家二级演员,越剧青年名家,宗袁派,师从当代越剧代表性表演艺术家方亚芬,现供职于浙江省杭州越剧院,代表作《西厢记》、《祥林嫂》、《一缕麻》、《玉卿嫂》等。
▲纪念活动现场
逝水流年,2022年是越剧泰斗袁雪芬先生百年诞辰暨越剧改革80周年,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官方机构和戏曲社团纷纷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伟大的越剧奠基人和开拓者。作为袁派再传弟子,我很荣幸能跟随恩师方亚芬和一众师姐妹们参加了系列活动。回想起结缘袁派20多年的点点滴滴,让我心潮起伏,颇多感慨。
一、初识和结缘
在宁波艺校学艺期间,戏校老师们严格要求,我亦如海绵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打磨自己。第二年,学校外聘了贺世忠、王颐玲两位老师来任教。贺老师第一次见到我,端详片刻,说:“这小丫头,脸型有点像年轻时候的袁雪芬。”贺老师不经意间为我指引了从艺和追求的方向。之后,我收集了袁派的各种学习资源,以及袁老和朱东韵、方亚芬等诸位名家老师的磁带,潜心钻研。毕业演出时,学了第一出袁派折子戏《双烈记.夸夫》。
▲袁雪芬登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为唯一女性戏曲艺术家。
二、入院和打磨
毕业后,我顺利考入了杭州越剧院。进团后,我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袁派的传习者。刚入院不久,领导便安排小班演员排《碧玉簪》,我有幸成担任前半部分“李秀英”一角,越剧表演艺术家谢群英老师一招一式悉心教导。后来我学了其它的戏,谢群英老师也经常不遗余力地提携和帮助我深耕表演之路,让我受益匪浅。
三、拜师和成长
戏曲的四功五法,唱是当仁不让居第一位的。剧团专门安排老师教我练唱,有一次在练唱中途休息的时候,排练厅角落里走过来一位憨厚长者,和颜悦色地问我:“小丫头,你是唱袁派的吗? ”我羞怯地点点头并低声回应道:“是的老师。”
“你叫什么名字啊?”
“张露萍,我唱得不太好……......”
“韵味还可以,好好唱,会有进步的。”老师的鼓励犹如一股暖流浇灌着我。随后同事羡慕地告诉我,这就是中国越剧唱腔设计第一人、上海越剧院陈钧老师。
▲作者与授业恩师袁派大家方亚芬。
单位赴上海演出新戏《少年天子》,让我得以结缘当代越剧代表性表演艺术家、袁派大家方亚芬老师。演出结束后,蓦然发现方亚芬老师来到了后台,原来她一直在台下看我们演出。陈晓红老师不失时机地把我拉到方老师面前说:“亚芬,这个是我们单位唱袁派的小丫头张露萍。”方亚芬老师一边仔细端详着我一边笑眯眯地说:“我知道的,陈钧老师曾经和我提过,杭越有个袁派唱得蛮不错小丫头。”原来陈钧老师已经帮我跟方老师“牵线”了。于是我鼓起勇气开口向方老师求教,方老师谦逊地看着我说:“有不懂的打电话给我,我们一起探讨学习。”就这样,我们师徒缘分开启了。
虽然方老师在上海,我在杭州,我会抽出时间去上海向老师讨教学习。方老师和我心有灵犀,总是抓住每一个时机为我说戏,希望争分夺秒的地多学一点老师的精华。方老师常邀请身边的师姐妹一起演练,互为镜子,取长补短。
一段时间下来,老师认为我的业务水准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文嫂”一角,得到了各位师长的普遍认可。
▲纪念活动现场
四、亲获袁祖教诲
有一次,方亚芬老师来浙江电视台录音之际,得知我正在研习《梁祝》里的“楼台会”。老师近乎争分夺秒,没顾得上吃晚饭就给我说戏,一口气排到深夜,然后马不停蹄匆匆进了录音棚。 一直想跟老师办个拜师仪式,但方亚芬老师恪守袁雪芬先生创导的传承规矩:师生相传优于师徒相传,做好弘扬传承方为初心。
早年袁派专场演出中,祖师袁雪芬先生因为身体欠佳住院,未能观看我们的演出。方老师特意带我们师姐妹去医院探望袁祖,这是我第一次得瞻一代宗师。
尽管袁祖缠绵病榻,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方老师一一跟祖师介绍我们。袁雪芬先生颌首微笑:还有比看到越剧的兴盛、袁派艺术的繁荣,更让人开心的事么。
在袁祖勉励褒奖之余,还特别叮嘱我们:袁派姐妹之间都建立良好联系,多沟通,要团结,要相互学习,要相互取长补短,要学会抱团取暖才是进步的最佳捷径。
▲作者瞻仰祖师袁雪芬雕塑。
难忘的2022年对我来说更是饮水思源的一年。感恩袁雪芬先生为现代越剧注入了新思想,创立了系统科学、严严实实的表演体系,开创了新的戏曲时代。是袁雪芬先生倡导越剧改革,才使得越剧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后来居上,大放光芒,最终成就为中国“第二国剧”。她那一直坚持创新的精神,和不畏艰难的性格和勇气,永远是我们后人楷模。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祖师袁雪芬先生的座右铭从民国时期贯彻至今,已成为中国戏剧界崇高的道德标杆,我始终牢记在心,它鞭策着我前行,它时刻提醒着我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一如既往地以袁祖为榜样,为弘扬越剧文化和推广袁派艺术贡献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张露萍,国家二级演员,越剧青年名家,宗袁派,师从当代越剧代表性表演艺术家方亚芬,现供职于浙江省杭州越剧院,代表作《西厢记》、《祥林嫂》、《一缕麻》、《玉卿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