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象片全球首发!中国海军在海外社交平台开号 外国网友:海浪守护者

境外媒体团走进大荔展览馆 探寻黄河岸边的奋进密码

广东机器人“杀疯了”!

Discover poetic Yunfu in AI-generated Chinese ink brush painting video

Guangdong to roll out 'five key measures' to boost digital creative industry

这些福利太硬核了!选广东准没错

五洲有Yue | 李大西的「跨界人生」:從答愛因斯坦之問到搭中美科技之橋

发布时间:   来源: GD Today

  1979年初春,李大西在廣州通過了幾所知名大學的面試,拿到赴美留學的機會。2025年的春天,李大西再次回到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他感歎:「廣州的變化真是天翻地覆」。

  作為一個「跨界」者,李大西有過很多頭銜:他是出生於廣東普寧的學霸,是著名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學生,是華爾街知名投資公司的董事,是「9·11」事件的親歷者,也是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的創始人。

  近日,在接受GDToday專訪時,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中國僑聯海外委員李大西表示,他還是一個「搭橋者」:為科技與工商搭橋,為中國和世界搭橋。他希望能通過協會把中外的交流搭起來,讓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進而實現更多的合作與共贏。

 

  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

  「搭橋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李大西介紹,1997年他發起組織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1999年又成立創業投資公司,為回中國創業的留學生和科技人員提供幫助。後來,他推動創立了深圳留學生創業園,至今已孵化了包括朗科、迅雷、光峰科技在內的1000多家企業。

  如今再談到科技與創新,李大西認為中國既有應用端的優勢,也有數據端的優勢,近期引發關注的DeepSeek(深度求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他也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并稱讚「這是最應該吸引頂尖科學家來的地方。」

  赴美留學,「想解決愛因斯坦沒解決的問題」

  1948年,李大西出生在廣東普寧,他的父親是原普寧師範學校校長,母親是小學教師。受父母的影響,李大西從小就喜歡問為什麼,熱愛探索未知事物。

  「我小時候就對自然問題充滿好奇,也很想探索宇宙的奧秘。」李大西回憶,在普寧二中就讀期間,他曾用10天的菜錢買了一本《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并立下了要做物理研究的志向。

  後來,李大西考上了華南師院附中,來到廣州求學。高中期間,他自學了大學的高等物理、高等數學等課程,後來順利進入華南師院讀大學。1978年,李大西以優異成績考取中山大學物理系研究生,開啟了學術之路。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裔科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政道在北京講學,李大西專門前往北京聽課。李政道發現,當時的中國學生要出國留學很困難,因為沒有TOEFL(托福)和GRE(留學研究生入學考試)等考試可以參加,外國高校對中國大學生的水平也不了解。
 

  李政道教授(左)與李大西。

  後來,李政道推動設立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幫助了915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李大西便是其中之一。

  「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有機會去到世界科研一線做研究。」李大西回憶,在那場聯合招考中,他考得了紐約大學的第一名、哥倫比亞大學的第二名。綜合老師們的意見,他最終選擇了紐約大學,并獲得全額獎學金。

  赴美留學第一年,李大西便在美國最著名的物理雜誌上發表了論文,他潛心研究高能物理,希望能拿個諾貝爾獎給中國人争光。他說起當時的心願,「我一直想解決愛因斯坦沒有解決的問題。」

  1985年,李大西獲得了博士學位,又繼續搞起了博士後研究。在美國做了11年的物理研究後,李大西發現,超弦理論有點複雜,如果要有重大突破,至少還需要50年時間。

  正當李大西考慮轉換方向時,一個華爾街獵頭找了他,覺得他既然能做物理模型,肯定也能做金融模型,而且很快可以看到成效。考慮到當時學物理的人越來越多,中國的發展或許更需要金融,李大西便決定「跨界」去華爾街闖蕩。

  親歷「9·11」,從金融轉向創業

  李大西在華爾街闖蕩了11年。從1991年到2002年,他先後任職於美國著名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參與了多項重要的風險投資項目,曾擔任雷曼兄弟的副總裁。

  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2001年9月11日。那天,李大西上班遲到了十幾分鐘,走出地鐵時,他發現一架飛機已經撞上紐約世貿中心一號樓,樓體破了一個大洞。他正想繞路去單位,第二輛客機突然又撞上了二號樓,他才意識到那是恐怖襲擊。

  李大西當時根本無法想象,世貿大廈那麼大的樓會倒下,同事的突然離世也讓他感到了生命的脆弱。與死神擦肩而過後,李大西下了決心,「也許在有限的人生裡,我們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9·11」事件後,李大西向公司提出辭職,決定投身創新創業領域,他希望能推動中國高科技的發展。在此之前,他其實早就做了許多創新創業工作。1997年,李大西發起組織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1999年,李大西與協會的核心成員成立創業投資公司,為留學生和科技工作者回中國創業提供幫助。
 

  首屆中國(廣州)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合影,中間為李大西。

  「我當時覺得中國要創新,要鼓勵創業,很重要。」1998年,首屆中國(廣州)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召開,李大西帶了108名留學生代表回國交流。第二年,他又帶了一個留學生團去深圳參加第一屆高交會,并推動了深圳留學生創業園的創立。

  「留學生回國創業,其實應該像啞鈴一樣,一頭在國內,一頭在國外,兩頭緊緊相連。」李大西說,海外留學生的根在中國,是一個待開發的人才寶庫。當時他們回國創業面臨着待遇和平台等現實問題,而留學生創業園則提供了一些便利。

  在過去二十多年裡,深圳留學生創業園已經孵化了1000多家科技企業,其中有14家企業是上市公司,包括朗科、迅雷、光峰科技等知名企業。

  「為中國和世界搭橋」

  「為科技與工商搭橋,為中國和世界搭橋」,是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的宗旨,也是李大西的心願。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協會已經有1000多名會員,主要是擁有高學歷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始終活躍在科技與創新領域。
 

  1998年科技與工商國際研讨會,左一為李大西。

  談到創新,李大西認為如今AI的發展備受關注,而中國具有獨特的優勢,「中國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和龐大的用戶,在應用端有優勢,在數據端也有優勢。」

  李大西提到了最近爆火的DeepSeek(深度求索),DeepSeek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訓練出跟OpenAI比拟的模型,而且還是開源的。他說,「我覺得對中國是一個很大的鼓勵,這說明中國不光是在應用方面,在原創方面,也可以跟美國齊頭并進了。」

  在李大西看來,要發展高科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如今,中國各方面的資助和政策都更好了,應該抓住機會去世界各地「搶」頂尖人才。他還看好自己故鄉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最好的地方之一,既要吸引國內的人才,也要吸引國外的人才。」

  李大西介紹,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經常會組織會員回中國訪問,也歡迎中國的代表團去美國考察和交流。協會把雙方的交流搭起來,大家在交流之中就會觸發出火花,進而上線合作共贏。他說,「搭橋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

  文字:GDToday記者 吳採倩

  圖片:梁梓健

  視頻:梁梓健

  設計:蔡珺如
上一篇:这些福利太硬核了!选广东准没错
下一篇:《 广 东 人 气 密 码 》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