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见摩洛哥王储哈桑

23件刘开渠雕塑作品无偿捐赠中国国家画院 含8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始雕塑稿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中巴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南方报业与武汉大学签署人才合作协议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葡萄牙语版)在巴西主流媒体播出

时政画说丨从大河到大洋

互联网+养老院:南京江宁区的规模化养老之路

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欧洲侨报》讯   (记者  阳光)在中国,不少城市已步入老龄化阶段。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当地政府通过“互联网+养老院”的方式,政府财政投入与企业高科技结合,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了规模化养老的大工程。9月20日至22日,本报记者在“行走幸福江宁”——2020粤港澳及海外华文媒体江宁行活动中,走进江宁区民政局及谷里街道徐家园村田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感受中国创新的养老模式。

在江宁,“小江家护”品牌深入人心。不仅本区老年居民享受到政府与民办机构合作的免费服务,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区居民想要把户口落在江宁,安然享受老年生活。原来,“小江家护”江宁区委、区政府为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推出的民生服务项目。采用基础服务+个人定制服务套餐结合方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需提供专业上门服务。
工作人员现场为记者演示:进入互联网养老院网站,点击居家上门服务申请,符合条件的老人家就可以将自己的个人情况和居住地址、紧急联系人注册在系统中,再通过网站申请上门服务,就可以享受每次1个钟头的服务。如果老人家在家中遇到危险,还可以随时联系呼叫中心,中心有24小时值班的工作人员,5秒内接听电话,为老人排忧解难。

为80岁以上老人免费发放的防走失智能手环,在江宁区民政局的数据中心显示屏上勾勒出一条条轨迹,汇聚成一张老人活动地图。通过小小的手环,江宁区民政局已经帮助10位走失老人回到自己家中。同时,“小江家护”通过实施人脸识别助餐服务,实现助餐精准补贴。为老人发放联网式烟雾报警器等智能设备,为老人家们织造了一张安全防护网。
“养老一定要规模化。”江宁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津东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为大家算账:建设一家有100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不计入土地成本,就需要12亿元人民币,加上每年3000万元的运营成本,政府需要投入巨量资金。因此,在中国,国家鼓励实施更符合国情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工作。江宁区实施的“互联网+养老院”模式,在入户提供服务这一项中,每年投入5000万元,即可覆盖全区2万名80岁以上老人,可为每户老人家庭每月提供2次上门服务。
江宁区谷里街道徐家院村是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在这里,有一座田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家小院宽敞明亮,屋内设施齐备,整个中心还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老人可通过坡道从一楼走到二楼,治疗室、助浴室、娱乐室等空间一应俱全。中心由江苏省老年病医院与江宁区谷里街道合作建设,是医院与街道“医养结合”的一项创新探索。老人们居住在美丽田园乡村,享受现代化的居家环境,同时享有健康保健、定期义诊等养老服务。
“我们在这里住,不是养老的,而是来享受生活的。生活有人照顾,不用子女操心,看病直通医院,还可以种花种菜。”79岁的南京市民武女士今年3月入住,至今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自己与老伴两人住一个单间,每月费用为6500元,涵盖床位、餐饮、医疗保健等服务。谈到现在的生活,老人家非常满意。
中心负责人车顺通介绍,目前,养老中心有约60张床位,配备了2名医生与3名护士,除了当地的社区医生,江苏省老年病医院也有定点团队定期到中心义诊。“医护人员并不多,实际上老人养老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交流,医疗只是特定时期的需求。如果老人要看病,可以通过江苏省老年病医院的绿色通道入院治疗,在疫情中医院管理严格的情况下,快速办理入院手续。”车顺通介绍,作为医院与街道共建的“医养结合”模式创新探索实践,养老中心获得当地社区医院的医疗支持,并不以盈利为目的。目前中心二期已经建设完毕,30-40张床位即将在重阳节对外开放。

 
上一篇:16家海外华文媒体聚焦四川南充 零距离感受发展活力
下一篇:23日起內地赴澳團隊遊需經指定口岸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