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中国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支持建立了联合国。今天,秉持同样的担当精神,中国积极投身国际抗疫合作,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在22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表达了中国致力于同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挑战的坚定决心。
在这篇立意高远、内容厚重的讲话中,习主席针对全球疫情防控提出四点倡议,总结四点启示,并宣布了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的四项举措,强调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这一系列表态和承诺,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作为,为国际社会维护多边主义注入强大的“中国力量”,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好评。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将人类命运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更令人忧心的是,个别大国唯我独尊的单边主义行径不断破坏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对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多边协调为主要方式、以集体行动为重要特征的战后国际秩序造成严重冲击。在这个特殊历史节点,本届联合国大会主题聚焦多边主义,显然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
作为在疫情防控与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中国始终是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积极为全球疫情防控建言献策。习近平在此次讲话中又提出四点倡议,强调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加强团结、同舟共济;制定全面和常态化防控措施;关心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等。这些倡议与习主席此前提出的主张一脉相承,既来自中国抗疫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对当前全球疫情防控的深入思考,对国际社会抗疫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回顾历史,人类社会始终是在不断战胜困难挑战、汲取经验教训中前行,这一次也不例外。习主席在讲话中站在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总结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四点启示,强调各国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认为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提出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习主席的一系列阐述,可以说深刻洞察了疫情发生后在个别国家滋生的孤立主义、单边主义、保守主义思潮的现实危害,切中时弊,振聋发聩,体现了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与维护。
比如,习主席指出“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有助于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再比如,习主席强调“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显然是对逆全球化潮流的有力回击,有助于推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时,习主席强调人类不能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有利于各国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此外,习主席强调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强调国家之间竞争必须是积极和良性的,“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有利于各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全球治理。
对于中方为全球应对疫情“大考”贡献的智慧主张,国际社会评价积极。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指出,中国一直支持联合国,致力于使发展中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全球治理。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世界语言大学教授图尔苏纳利·库兹耶夫评价说,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强调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这为当今世界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多边主义的积极践行者,中国为全球疫情防控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尤为令人瞩目的是,习主席在讲话中再次承诺,中国疫苗在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众所周知,疫苗是各国经济社会恢复正常的重要基础性条件,中方所表现出的国际担当,无疑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又一生动实践。
不只如此,为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宣布了四项举措,包括将向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再提供5000万美元支持;将设立规模5000万美元的第三期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将在2025年到期后延期5年;将设立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这充分表明,中国是支持多边主义的中坚力量。津巴布韦中非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唐纳德·鲁沙布瓦评价说,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伸出援手,向众多发展中国家捐赠医疗物资,同它们分享抗疫经验,为全球抗疫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必须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抉择。”习近平铿锵有力的话语,发人深省,令人深思。面对当前这场百年未遇的全球公共安全危机,选择单边还是多边,选择对抗还是合作,关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疫情之下,没有孤岛;守望相助,方能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力量。始终践行多边主义的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全球应对疫情以及更多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注入中国力量。
(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