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中巴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南方报业与武汉大学签署人才合作协议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葡萄牙语版)在巴西主流媒体播出

时政画说丨从大河到大洋

共繪新篇章!慶祝中巴建交50周年人文交流活動在巴西利亞舉行

深港文化共融,书香传递无界

中国窗口 连接世界 为期三天的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闭幕

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11月底的广州和风徐徐,全球开放合作的思想火花在这里迸发。

  “全球化的浪潮将我带到了粤港澳大湾区。”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纮向在场中外嘉宾介绍了广州地铁21号线天河智慧城示范站。这是全国首座AI智慧车站,出自李德纮团队的手笔。

  11月20日至22日,围绕“大变局、大考验、大合作——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积极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当前,我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迎来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即将实现;“十四五”蓝图徐徐展开,明年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来自世界各国600余位政治家、战略家、企业家汇聚南粤的背后,搭建了一座中国与世界对话合作的平台,发出构建读懂中国与读懂世界双向互动的“最强音”。

  共克时艰更需全球携手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抗疫合作成为中外嘉宾交流互动的高频词。

  回到上海战疫一线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通过视频方式对全球疫情作出最新研判:在与外国专家沟通之后,他了解到,部分之前疫情防控措施较为宽松国家开始收紧防控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共识——“不能任凭疫情无序地蔓延。”

  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世界疫情的反复表明,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挑战。

  48国、189城市、6种语言……在大会开幕的一周前,世界城地组织广州世界理事会会议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350名代表参会,在广州“云相聚”,共享战疫经验,推动全球互信合作。

  “中国应对疫情的能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公共卫生等各领域要更胜一筹。”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在平行论坛上多次肯定。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诺罗夫点赞中国在全球抗疫的重要作用同时,更期待与广州乃至广东在健康医疗数字化方面建立合作平台。

  近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0》报告。在“城市韧性”这一维度中,广州排名第四,报告称其“重视在医疗、灾害应对等多个相关领域的投入,拥有良好的经济实力和充分的基础资源”。

  “广州提炼出了适应本地防疫特点的公共卫生理论,具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中国社科院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行为经济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姚宇说。

  面对疫情,中国的防控措施和支援世界抗疫行动赢得了印度尼西亚前总统梅加瓦蒂·苏加诺的赞赏。

  “国际社会应该给予中国更多机会,展现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条。疫情让全球经济遭到打击陷入衰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到更需要彼此的帮助。”她相信,现在是世界携手合作、建设美好未来的时候,更是停止挑衅、冲突、敌对的最佳时候。

  新发展格局为全球复苏开药方

  正值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多事之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看来,新发展格局是中国为重建全球信任,推动经济复苏开出的“药方”。

  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关上门的国内循环,而是要通过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做强大循环、畅通双循环。“疫情发生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降反增。”黄奇帆说,接下来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反复强调“开放”二字的重要性。“要开放、开放、再开放,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优质生产要素。”他说。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生产总值最大的省份,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较高,正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郑永年认为,立足广东,放眼世界,尤其是广州、深圳两个城市正好处于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关键点和连接点,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对标国际一流,着力城市整体升级。

  新发展格局体现的正是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国担当和坚定决心。

  不久前,RCEP正式签署。这将进一步提升亚太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亚太和全球经济发展。

  “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技自立自强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科技自立自强可以让中国平等地、更好地参与全球科技合作。

  全球经济治理呼唤互利共赢

  大变局、大考验中孕育着大机遇,如何用新的姿态面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命题。

  “逆全球化的‘噪音’不断,但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国创会副会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认为,当前的全球化正从商品、资本的互动逐步走向技术、服务、信息的流动,软全球化越来越取代硬全球化。

  全球化大势不变,但形式改变正悄然发生。

  “改进国际合作、强化包容性多边决策机制绝对是现在和未来全球的当务之急。”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表示。

  全球经济治理以平等为基础,就要直面经济全球化遇到的挑战,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使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在视频中表示,开放战略对中国或是其他任何国家而言,必须成为共同参与的互惠机遇。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成功施行对外开放。“中国提出更高水平的开放,务必敏锐地捕捉全球回应。只有相互信任取代猜疑,开放才能发挥实际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探索规则衔接、治理创新的前沿,正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大湾区有制度优势和中央政府协调,形成统一贸易规则后肯定比欧盟做得好。”在郑永年的设想里,要把大湾区建设成为一个“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成为世界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中心。

  “我们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并完善适应疫情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拥有制度优势,可率先探索、走在前列。”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王超说。

  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正如马丁·雅克所说,“世界在经历一场大变局,它将主导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进程,需要中国和其他国家携手开展合作应对这场治国理政的大考验。”

  南方日报记者 谭超 周甫琦 朱伟良

 
上一篇:三季度经济加速复苏 664家上市粤企赚5104亿元
下一篇: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部分地方政府负责人视频座谈会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