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本报讯 (记者 李子晨 顾春娟) 北纬38度,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一纬度带聚集了全球最充沛的光热资源、最丰富的稀有元素,并因地壳运动创造出多变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山川河流,孕育出高品质的各类农特产品。地处河西走廊中段、黑河之畔的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也镶嵌于此。
这里不仅与同纬度的多地一样物产丰富,品质上乘,更有不少独特的“高台味道”。但诸如湖盐、黑番茄、冰酒这些“高台独创”,长久以来却处于“养在深闺人不知”的状态。让好产品能有好销路,“墙里开花墙外也香”,政府重视、商务搭台,企业生动力,高台味飘香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高台之咸:千年天然湖盐见新生
在河西走廊茫茫的戈壁上,有一片白色的盐池静卧在戈壁腹地,据史料记载,这里早在汉代就盛产天然健康湖盐,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开始,盐改缓缓拉开序幕,也是在这一年,中湖盐股份有限公司竞拍下高台县位于祁连山脚下、大漠深处、1500米海拔高原之上的75平方公里湖盐盐矿基地。
此后几年,中湖盐成为为数不多的盐业采矿许可证、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与食盐定点批发证三证齐全的企业。而在中共高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下,中湖盐开启了让千年湖盐重获新生的新篇章。
张昌盛夫妇是这一过程的见证人:看着这座厂区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看着世界先进流水线设备让厂房变成全自动、全密闭、全智能天然湖盐生产基地,看着年产100万吨湖盐改扩建项目竣工……一辈子在盐池劳作的他们,没想到能成为公司职员,没想到家乡的湖盐产业也能走出去了,更没想到曾经“无论如何都想送出去,让他们在外面谋生计”的儿子儿媳,也能双双回到家乡工作——一个在洗盐车间负责高精密仪器,一个负责质检工作。
在高台县中湖盐生产基地,可以看到粉碎洗涤、分拣包装的全自动化设备正在将来自祁连山的自然馈赠变成一包包走入千家万户的湖盐产品,而虽然生产流程日益自动化,但中湖盐秉承古法制盐工艺,保持了产品的纯天然无污染,不含抗结剂。同时,在企业展厅,低钠湖盐、富锶湖盐、无碘湖盐、海藻植物碘盐、孕妇专用湖盐、儿童专用湖盐、中老年人专用湖盐、盐根收藏品等各种针对细分市场需求的湖盐产品业已研发完毕,整装待发。
据中湖盐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10月,中湖盐已实现月产精制湖盐8万吨,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带动地方1000余贫困户年增收入4000元,计划在两年之内计新增销售收入4.5亿元。此外,在中共高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中湖盐股份不仅与沿海地区产销对接,多渠道促进消费,还与秘鲁玫瑰矿泉盐达成合作,部署天然健康食盐全球化战略高地,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打通“一带一路”甘肃地区食品产业链,塑造高台地域品牌。
高台之酸:黑番茄与“沙产业”的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在我国西部干旱沙漠地区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思想,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采取节水措施,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转化为植物的光合资源,变不毛之地为沃土,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沙漠农业。而大漠紫光践行这一理论思想,30年耕耘这片‘不毛之地’,将巴旦吉林沙漠南缘高台县沙嘴墩3万亩的戈壁荒漠变成绿洲良田。并在2008年培育成功黑番茄品种,组成独特的‘高台味道’。”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殷延生说。
据悉,2000年,大漠紫光让黑番茄与”沙产业“结缘,先后与德国、美国科学家交流合作并引种培育研发。2008年,大漠紫光黑番茄种子繁育技术经科技成果鉴定验收,填补国内一项技术空白。数据对比检测,种子千粒重、果品干物质含量和营养的积累达到了全球领先。
黑番茄极耐炎热干燥、喜沙地、不耐积水、皮薄肉嫩是它的生理特性。正是地处北纬38度,这个离太阳最近、污染最远的地区成为了它最佳的适生地,也使高台黑番茄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能够达到工业加工要求标准的果品。
“可以说是黑番茄让我们脱了贫。”家住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新坝镇许三湾村的农民老丁如是说,大漠紫光的黑番茄不仅实现了让“沙产业”增值,更实现了造福沙区群众。据悉,黑番茄产业多年来先后带动高台、甘州、临泽、肃南三县一区16个乡镇农民生产种植。每亩平均收入7600元以上,节水45%以上,农民亩均收入提高了2~3倍。
而在“一带一路”倡议及大健康产业被列入国家基本国策的背景下,大漠紫光也将目光对准国际市场,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品牌,对生产线再次升级改造。“传统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全新商业模式双轮驱动下,目前,大漠紫光种植和生产基地正在如火如荼的扩建中,其中黑番茄加工项目建设占地30亩,总投资6700万元,种植面积1万亩,预计产生经济效益6.6亿元。
在高台的“酸”不止黑番茄这一味。高台县厨老大调味食品厂从专营酿醋到实现“大健康+大农业”的跨越,研发、生产、销售调味品、特殊膳食用食品、植物酵素、植物发酵液等产品的过程也是政府重视、商务搭台,激发内生动力的一个缩影。
“看到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中国功能性食品的市场容量及规模迎来增长提速的新拐点,公司根据国家大健康产业规划发展方向,立足本地丰富的特产资源,确定了‘年产3000吨冰葡萄、红枣枸杞酵素制品’项目。”甘肃赛贝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殷长瑞说,目前,公司已累计投资4200万元,建设了红枣、冰葡萄酵素原液、酵素果冻、酵素口含片生产基地,内设1万级净化生产车间、空压上浮灌装线、酵素饮品生产线、葡萄酒生产线和剂型生产线并引进了智能控温系统和无菌系统。
“在地方商务局的带领下,我们多次参与海外展会,收获了不少海外订单。”殷长瑞说,而在今年疫情影响下,也是商务部门引路,企业登上了广交会的平台,走上了进博会的舞台,产品的销路由此越拓越宽。
高台之甜:祁连冰酒让小众不再“小众”
中国河西走廊已有2000年的葡萄酒酿造史,而在高台县,葡萄美酒更加甜。“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单品牌冰酒葡萄庄园,是国内首家冰酒产品出口企业,甘肃省首家葡萄酒出口企业,成功出口日本、马来西亚等国。”说起祁连酒业的业绩,祁连酒业公司负责人景秀文一脸自豪。
2011年,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产区整体获得国家的认证,成为国内唯一认证的有机产区,祁连酒业是国内少有的以原产地命名的酒庄,隶属于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河西综合开发局,目前已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12000亩,建成葡萄酒厂和酒庄各一座,全套引进法国、意大利的酿酒技术和设备,生产能力和储酒能力均达10000多吨。
依托祁连山与邻近山脉作天然屏障,这里大气透明度高,光合作用强,葡萄成熟充分,糖酸适中。本地砂砾土质,热交换快,并有富含矿物质的祁连山水灌溉,气候干燥,无病虫害和工业污染,是世界公认的优质酿酒葡萄“黄金种植区”,更是冰酒原料生产的“绝版地带”。“我们从98年开始种葡萄,2000年才建厂,相比一些私营酒庄,我们虽然亩产不超过500公斤,但每一颗葡萄都保质保量,才能生产祁连好酒。”而在景秀文看来,祁连酒业最值得推荐的,也是代表高台的“一味甜”。“在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我们在这里培育出了蛇龙珠、美乐、佳美、赛美容、贵人香等二十余种世界名贵酿酒葡萄品种。而中国农业大学张大鹏教授与中国农业大学段长青教授历时四年,在此研制诞生了“祁连传奇”干红,冰红、冰白系列葡萄酒,中国第一支冰酒从这里诞生,更成为一个标杆。不仅填补了国内冰葡萄酒生产空白,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占据中国市场60%的份额和全球市场20%的份额。”
高台不缺好味道,高台围绕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品牌叫得响、质量过得硬”的农产品,推动农业由“量”向“质”的转变,高台县政府和商务部门也在促进农业市场化运营,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坚持品牌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产品品牌建设与区域品牌建设并举、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并举,以打造一批省内、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台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目标,久久为功。(完)
这里不仅与同纬度的多地一样物产丰富,品质上乘,更有不少独特的“高台味道”。但诸如湖盐、黑番茄、冰酒这些“高台独创”,长久以来却处于“养在深闺人不知”的状态。让好产品能有好销路,“墙里开花墙外也香”,政府重视、商务搭台,企业生动力,高台味飘香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高台之咸:千年天然湖盐见新生
在河西走廊茫茫的戈壁上,有一片白色的盐池静卧在戈壁腹地,据史料记载,这里早在汉代就盛产天然健康湖盐,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开始,盐改缓缓拉开序幕,也是在这一年,中湖盐股份有限公司竞拍下高台县位于祁连山脚下、大漠深处、1500米海拔高原之上的75平方公里湖盐盐矿基地。
此后几年,中湖盐成为为数不多的盐业采矿许可证、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与食盐定点批发证三证齐全的企业。而在中共高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下,中湖盐开启了让千年湖盐重获新生的新篇章。
张昌盛夫妇是这一过程的见证人:看着这座厂区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看着世界先进流水线设备让厂房变成全自动、全密闭、全智能天然湖盐生产基地,看着年产100万吨湖盐改扩建项目竣工……一辈子在盐池劳作的他们,没想到能成为公司职员,没想到家乡的湖盐产业也能走出去了,更没想到曾经“无论如何都想送出去,让他们在外面谋生计”的儿子儿媳,也能双双回到家乡工作——一个在洗盐车间负责高精密仪器,一个负责质检工作。
在高台县中湖盐生产基地,可以看到粉碎洗涤、分拣包装的全自动化设备正在将来自祁连山的自然馈赠变成一包包走入千家万户的湖盐产品,而虽然生产流程日益自动化,但中湖盐秉承古法制盐工艺,保持了产品的纯天然无污染,不含抗结剂。同时,在企业展厅,低钠湖盐、富锶湖盐、无碘湖盐、海藻植物碘盐、孕妇专用湖盐、儿童专用湖盐、中老年人专用湖盐、盐根收藏品等各种针对细分市场需求的湖盐产品业已研发完毕,整装待发。
据中湖盐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10月,中湖盐已实现月产精制湖盐8万吨,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带动地方1000余贫困户年增收入4000元,计划在两年之内计新增销售收入4.5亿元。此外,在中共高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中湖盐股份不仅与沿海地区产销对接,多渠道促进消费,还与秘鲁玫瑰矿泉盐达成合作,部署天然健康食盐全球化战略高地,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打通“一带一路”甘肃地区食品产业链,塑造高台地域品牌。
高台之酸:黑番茄与“沙产业”的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在我国西部干旱沙漠地区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思想,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采取节水措施,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转化为植物的光合资源,变不毛之地为沃土,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沙漠农业。而大漠紫光践行这一理论思想,30年耕耘这片‘不毛之地’,将巴旦吉林沙漠南缘高台县沙嘴墩3万亩的戈壁荒漠变成绿洲良田。并在2008年培育成功黑番茄品种,组成独特的‘高台味道’。”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殷延生说。
据悉,2000年,大漠紫光让黑番茄与”沙产业“结缘,先后与德国、美国科学家交流合作并引种培育研发。2008年,大漠紫光黑番茄种子繁育技术经科技成果鉴定验收,填补国内一项技术空白。数据对比检测,种子千粒重、果品干物质含量和营养的积累达到了全球领先。
黑番茄极耐炎热干燥、喜沙地、不耐积水、皮薄肉嫩是它的生理特性。正是地处北纬38度,这个离太阳最近、污染最远的地区成为了它最佳的适生地,也使高台黑番茄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能够达到工业加工要求标准的果品。
“可以说是黑番茄让我们脱了贫。”家住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新坝镇许三湾村的农民老丁如是说,大漠紫光的黑番茄不仅实现了让“沙产业”增值,更实现了造福沙区群众。据悉,黑番茄产业多年来先后带动高台、甘州、临泽、肃南三县一区16个乡镇农民生产种植。每亩平均收入7600元以上,节水45%以上,农民亩均收入提高了2~3倍。
而在“一带一路”倡议及大健康产业被列入国家基本国策的背景下,大漠紫光也将目光对准国际市场,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品牌,对生产线再次升级改造。“传统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全新商业模式双轮驱动下,目前,大漠紫光种植和生产基地正在如火如荼的扩建中,其中黑番茄加工项目建设占地30亩,总投资6700万元,种植面积1万亩,预计产生经济效益6.6亿元。
在高台的“酸”不止黑番茄这一味。高台县厨老大调味食品厂从专营酿醋到实现“大健康+大农业”的跨越,研发、生产、销售调味品、特殊膳食用食品、植物酵素、植物发酵液等产品的过程也是政府重视、商务搭台,激发内生动力的一个缩影。
“看到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中国功能性食品的市场容量及规模迎来增长提速的新拐点,公司根据国家大健康产业规划发展方向,立足本地丰富的特产资源,确定了‘年产3000吨冰葡萄、红枣枸杞酵素制品’项目。”甘肃赛贝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殷长瑞说,目前,公司已累计投资4200万元,建设了红枣、冰葡萄酵素原液、酵素果冻、酵素口含片生产基地,内设1万级净化生产车间、空压上浮灌装线、酵素饮品生产线、葡萄酒生产线和剂型生产线并引进了智能控温系统和无菌系统。
“在地方商务局的带领下,我们多次参与海外展会,收获了不少海外订单。”殷长瑞说,而在今年疫情影响下,也是商务部门引路,企业登上了广交会的平台,走上了进博会的舞台,产品的销路由此越拓越宽。
高台之甜:祁连冰酒让小众不再“小众”
中国河西走廊已有2000年的葡萄酒酿造史,而在高台县,葡萄美酒更加甜。“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单品牌冰酒葡萄庄园,是国内首家冰酒产品出口企业,甘肃省首家葡萄酒出口企业,成功出口日本、马来西亚等国。”说起祁连酒业的业绩,祁连酒业公司负责人景秀文一脸自豪。
2011年,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产区整体获得国家的认证,成为国内唯一认证的有机产区,祁连酒业是国内少有的以原产地命名的酒庄,隶属于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河西综合开发局,目前已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12000亩,建成葡萄酒厂和酒庄各一座,全套引进法国、意大利的酿酒技术和设备,生产能力和储酒能力均达10000多吨。
依托祁连山与邻近山脉作天然屏障,这里大气透明度高,光合作用强,葡萄成熟充分,糖酸适中。本地砂砾土质,热交换快,并有富含矿物质的祁连山水灌溉,气候干燥,无病虫害和工业污染,是世界公认的优质酿酒葡萄“黄金种植区”,更是冰酒原料生产的“绝版地带”。“我们从98年开始种葡萄,2000年才建厂,相比一些私营酒庄,我们虽然亩产不超过500公斤,但每一颗葡萄都保质保量,才能生产祁连好酒。”而在景秀文看来,祁连酒业最值得推荐的,也是代表高台的“一味甜”。“在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我们在这里培育出了蛇龙珠、美乐、佳美、赛美容、贵人香等二十余种世界名贵酿酒葡萄品种。而中国农业大学张大鹏教授与中国农业大学段长青教授历时四年,在此研制诞生了“祁连传奇”干红,冰红、冰白系列葡萄酒,中国第一支冰酒从这里诞生,更成为一个标杆。不仅填补了国内冰葡萄酒生产空白,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占据中国市场60%的份额和全球市场20%的份额。”
高台不缺好味道,高台围绕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品牌叫得响、质量过得硬”的农产品,推动农业由“量”向“质”的转变,高台县政府和商务部门也在促进农业市场化运营,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坚持品牌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产品品牌建设与区域品牌建设并举、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并举,以打造一批省内、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台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目标,久久为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