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东南网
东南网11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福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源,这一组“十三五”成绩单令人欣喜——
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2个百分点,位居东部省份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长3倍多;福州、厦门、泉州、龙岩4个城市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居全国第4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9位;3日在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7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五年来,福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产业提升注入澎湃动力。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他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牢记殷殷嘱托,福建加快步伐。围绕“优平台、强主体、聚人才、活机制”主线,自立自强补短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中,科技创新正成为支撑引领的不竭动力。
活机制,构筑创新生态环境
创新决定未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去年12月举行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尹力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当加快发展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动力不足的矛盾时,当土地、人口等资源瓶颈日益显现时,如何保持经济增长优势?
将发展动力源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是必然选择。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
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后,福建迅速行动。次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正式吹响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角。随后,一系列政策相继产生,《关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前瞻性部署推动科技创新。
活机制,为创新驱动发展“松绑”。
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破除“唯论文”硬核措施;探索建立人才双聘双跨、首席科学家、事业编制池等方式……围绕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大科研机构和人员自主权等出台50多份政策性文件。
让经费围着科研转,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政策创新红利释放。“十三五”,我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翻了一番多。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省份获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创新发展试验得到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共同支持。
我省主动融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整体布局,以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为抓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省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优平台,打造创新创造高地
10月的厦门医药港,万泰沧海生物医药项目工程二期建设快马加鞭。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获国务院批准建设。作为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全国创新改革的重要试验田,以园区、平台和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自创区建设,先行先试,释放创新活力。
在泉州片区,九牧5G智慧产业园,搬运和码垛机器人可轻松举起重100斤的陶瓷马桶,智能制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福州片区,以6.66%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占全市91.3%的数字经济独角兽、瞪羚企业;在厦门片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绝大部分拥有“中国芯”“创新药”基因,今年上半年,厦门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预计实现产值473亿元,同比增长20.7%……
全省约84%的高新技术企业、72%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和73%的新型研发机构,在福厦泉自创区快速成长。
然而换一把更高标准的“尺子”衡量,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总体要求,与兄弟发达省市相比,福建差距不小: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数量少、科技重大创新平台单一、高层次人才短缺等。
源头创新,创优平台。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省创新实验室作为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举措,推动其成为承担国家使命和驱动地方发展的“顶天立地”大平台。
2019年,首批4家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全面启动。闽都、嘉庚、清源、宁德时代等创新实验室,面向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器件等战略性新兴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助推我省高新产业“提速换挡”。目前又聚焦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重点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今年初,福建省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作为省委省政府设立的创新体系平台,省创新研究院将对接中科院等国家高端科研体系,以开放的机制加快建成我省乃至全国产业发展先导中心、产业经济孵化基地和创新人才集聚地。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目前,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正如火如荼。根据规划,我省将以自创区和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主体,以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厦门科学城、泉州时空科创基地为核心,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推动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创新孕育于科创生态,仰赖于必要的‘密度’。”在专家看来,这一创新规划将推动创新资源在创新走廊的辐射“线”上流动和共享,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福厦泉三地推动科技创新走廊起步开局,蹄疾步稳,全力打造福建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
强主体,打磨自立自强利器
唯有源头创新的科技企业,才有机会和实力抢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宁德时代2017—2020年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一,2021年1—6月继续位居榜首。创新,是宁德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创新,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宁德时代始终重视研发投入与能力建设。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40亿元,拥有研发技术人员7878名,其中,博士134名、硕士1524名。
宁德时代是福建科技创新能力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一批福建企业完成了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引领、从高端到顶端的华丽蜕变,车载智慧玻璃、瑞芯微设计工艺、隔膜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倍增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攻克核心技术的生力军。
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等政策,近三年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年均增长40%以上。
为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我省推进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打磨自立自强利器。
为突破项目瓶颈,“揭榜挂帅”寻高手。今年初,我省面向全国发布3项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吴立新研究员牵头组建的团队揭榜,与安踏集团合作研发3D打印运动鞋底制造关键技术。“3D打印”运动鞋不久将面世,有望打破国外行业巨头技术封锁。
“把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来揭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省科技厅负责人说。
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等也是技术人才聚集、国际市场高度垄断的关键领域。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我省这些产业表现出硬核实力——成功研发全球首个鼻腔喷雾接种新冠疫苗和双抗原夹心法总抗体检测试剂、全国首套冷链产品外包装表面病毒的在线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装备,厦门宝太生物研制的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上半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开展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围绕10个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聚人才,积蓄科技腾飞力量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下沉、科技下乡。五年来,福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开展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人才的贡献。
今年3月,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听闻武夷山市茶产业在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指导下发展良好,再次点赞这一群体。
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创于福建、发端于南平。22年来,我省已实现省级科特派的创业和技术服务乡镇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全覆盖。近五年来,出台《关于新时代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探索科特派深入助推乡村振兴、持续服务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截至今年8月,全省科特派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过2.5万项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超过1.7万项,创办创建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达5700余家,带动3.6万户农户增收。
加大对聚才平台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加速向福建集聚。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机械科学总院海西分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天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和海丝科技合作中心……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院校落地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揭牌运作。
以育为要,建强队伍。五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引才“百人计划”和“八闽英才”培育工程,培育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
“十三五”期间,省级层面共核拨省级人才专项经费25.02亿元,遴选和支持9385名高层次人才,福建“创新舰队”乘风破浪,驶向未来。
“十四五”开启,科技创新迈向新征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已吹响。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福建将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聚焦“四个面向”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围绕“优平台、强主体、聚人才、活机制”主线,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创新治理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加快形成以创新引领和支撑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局面。
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2个百分点,位居东部省份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长3倍多;福州、厦门、泉州、龙岩4个城市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居全国第4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9位;3日在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7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五年来,福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产业提升注入澎湃动力。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他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牢记殷殷嘱托,福建加快步伐。围绕“优平台、强主体、聚人才、活机制”主线,自立自强补短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中,科技创新正成为支撑引领的不竭动力。
活机制,构筑创新生态环境
创新决定未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去年12月举行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尹力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当加快发展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动力不足的矛盾时,当土地、人口等资源瓶颈日益显现时,如何保持经济增长优势?
将发展动力源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是必然选择。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
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后,福建迅速行动。次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正式吹响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角。随后,一系列政策相继产生,《关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前瞻性部署推动科技创新。
活机制,为创新驱动发展“松绑”。
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破除“唯论文”硬核措施;探索建立人才双聘双跨、首席科学家、事业编制池等方式……围绕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大科研机构和人员自主权等出台50多份政策性文件。
让经费围着科研转,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政策创新红利释放。“十三五”,我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翻了一番多。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省份获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创新发展试验得到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共同支持。
我省主动融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整体布局,以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为抓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省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优平台,打造创新创造高地
10月的厦门医药港,万泰沧海生物医药项目工程二期建设快马加鞭。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获国务院批准建设。作为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全国创新改革的重要试验田,以园区、平台和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自创区建设,先行先试,释放创新活力。
在泉州片区,九牧5G智慧产业园,搬运和码垛机器人可轻松举起重100斤的陶瓷马桶,智能制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福州片区,以6.66%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占全市91.3%的数字经济独角兽、瞪羚企业;在厦门片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绝大部分拥有“中国芯”“创新药”基因,今年上半年,厦门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预计实现产值473亿元,同比增长20.7%……
全省约84%的高新技术企业、72%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和73%的新型研发机构,在福厦泉自创区快速成长。
然而换一把更高标准的“尺子”衡量,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总体要求,与兄弟发达省市相比,福建差距不小: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数量少、科技重大创新平台单一、高层次人才短缺等。
源头创新,创优平台。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省创新实验室作为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举措,推动其成为承担国家使命和驱动地方发展的“顶天立地”大平台。
2019年,首批4家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全面启动。闽都、嘉庚、清源、宁德时代等创新实验室,面向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器件等战略性新兴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助推我省高新产业“提速换挡”。目前又聚焦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重点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今年初,福建省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作为省委省政府设立的创新体系平台,省创新研究院将对接中科院等国家高端科研体系,以开放的机制加快建成我省乃至全国产业发展先导中心、产业经济孵化基地和创新人才集聚地。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目前,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正如火如荼。根据规划,我省将以自创区和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主体,以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厦门科学城、泉州时空科创基地为核心,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推动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创新孕育于科创生态,仰赖于必要的‘密度’。”在专家看来,这一创新规划将推动创新资源在创新走廊的辐射“线”上流动和共享,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福厦泉三地推动科技创新走廊起步开局,蹄疾步稳,全力打造福建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
强主体,打磨自立自强利器
唯有源头创新的科技企业,才有机会和实力抢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宁德时代2017—2020年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一,2021年1—6月继续位居榜首。创新,是宁德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创新,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宁德时代始终重视研发投入与能力建设。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40亿元,拥有研发技术人员7878名,其中,博士134名、硕士1524名。
宁德时代是福建科技创新能力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一批福建企业完成了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引领、从高端到顶端的华丽蜕变,车载智慧玻璃、瑞芯微设计工艺、隔膜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倍增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攻克核心技术的生力军。
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等政策,近三年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年均增长40%以上。
为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我省推进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打磨自立自强利器。
为突破项目瓶颈,“揭榜挂帅”寻高手。今年初,我省面向全国发布3项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吴立新研究员牵头组建的团队揭榜,与安踏集团合作研发3D打印运动鞋底制造关键技术。“3D打印”运动鞋不久将面世,有望打破国外行业巨头技术封锁。
“把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来揭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省科技厅负责人说。
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等也是技术人才聚集、国际市场高度垄断的关键领域。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我省这些产业表现出硬核实力——成功研发全球首个鼻腔喷雾接种新冠疫苗和双抗原夹心法总抗体检测试剂、全国首套冷链产品外包装表面病毒的在线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装备,厦门宝太生物研制的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上半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开展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围绕10个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聚人才,积蓄科技腾飞力量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下沉、科技下乡。五年来,福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开展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人才的贡献。
今年3月,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听闻武夷山市茶产业在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指导下发展良好,再次点赞这一群体。
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创于福建、发端于南平。22年来,我省已实现省级科特派的创业和技术服务乡镇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全覆盖。近五年来,出台《关于新时代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探索科特派深入助推乡村振兴、持续服务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截至今年8月,全省科特派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过2.5万项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超过1.7万项,创办创建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达5700余家,带动3.6万户农户增收。
加大对聚才平台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加速向福建集聚。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机械科学总院海西分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天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和海丝科技合作中心……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院校落地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揭牌运作。
以育为要,建强队伍。五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引才“百人计划”和“八闽英才”培育工程,培育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
“十三五”期间,省级层面共核拨省级人才专项经费25.02亿元,遴选和支持9385名高层次人才,福建“创新舰队”乘风破浪,驶向未来。
“十四五”开启,科技创新迈向新征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已吹响。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福建将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聚焦“四个面向”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围绕“优平台、强主体、聚人才、活机制”主线,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创新治理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加快形成以创新引领和支撑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局面。